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記憶法幫您輕松記憶
一實物記憶法
可以到藥店邊看邊記憶。
二性味記憶法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發(fā)散、行氣行血的作用。一般來講,解表藥、行氣藥、活血藥多具有辛味。因此辛味藥多用治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如蘇葉發(fā)散風寒、木香行氣除脹、川芎活血化瘀等。此外,《內經》云:“辛以潤之?!本褪钦f辛味藥還有潤養(yǎng)的作用,如款冬花潤肺止咳,菟絲子滋養(yǎng)補腎等。大多數辛味藥以行散為功,故“辛潤”之說缺乏代表性。
甘:“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yǎng)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甘味藥多用治正氣虛弱、身體諸痛及調和藥性、中毒解救等幾個方面。如人參大補元氣、熟地滋補精血、飴糖緩急止痛、甘草調和藥性并解藥食中毒等。
酸:“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 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 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如五味子固表止汗、烏梅斂肺止咳、五倍子澀腸止瀉、山茱萸澀精止遺以及赤石脂固崩止帶等。
苦:“能泄、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泄火熱、泄降氣逆、通泄大便、燥濕、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一般來講,清熱瀉火、下氣平喘、降逆止嘔、通利大便、清熱燥濕、苦溫燥濕、瀉火存陰的藥物多具有苦味。苦味藥多用治熱證、火證、喘咳、嘔惡、便秘、濕證、陰虛火旺等證。如黃芩、桅子清熱瀉火,杏仁、葶藶子降氣平喘,半夏、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枳實瀉熱通便,龍膽草、黃連清熱燥濕,蒼術、厚樸苦溫燥濕,知母、黃柏瀉火存陰等。
咸:“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硬、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咸味,咸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證。如芒硝瀉熱通便,海藻、牡蠣消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癥等。
三對比記憶法
南沙參與北沙參:南沙參與北沙參之性能功用基本相似。但就養(yǎng)陰、清熱、生津之功效而言,南沙參力不及北沙參;就化痰作用而言;則南沙參優(yōu)于北沙參,且有益氣之功。
麥冬與天冬:兩者藥性均為寒涼,均能養(yǎng)肺陰,常相須為用。但天冬寒潤之力強于麥冬,長于滋腎陰而清降虛火;麥冬則寒潤之力較弱,偏于養(yǎng)胃生津、潤肺與清心除煩。兩者在作用部位上尚有偏上偏下之分。
龜甲與鱉甲:兩者均能滋陰清熱,潛陽息風,用治陰虛發(fā)熱,陰虛陽亢與陰虛風動等證,常相須為用。但比較其功力,相同之中略有差異,即滋陰以龜甲為主,潛陽則以鱉甲為長。故欲其滋陰為主之方多用龜甲;欲其退夜熱早涼、骨蒸為主之方多用鱉甲。鱉甲能軟堅散結,常用治百瘕積聚、瘧母等癥,則為鱉甲之所長,而龜甲則無此作用。但龜甲能補腎健骨,治腰膝酸軟,囟門不合,及固經止血,養(yǎng)血補心等,鱉甲很少應用。
當歸與熟地黃:均為補血常用要藥,用治血虛諸證。但當歸又入心、脾兩經,味辛,能活血,調經,止痛,潤腸。又可止久咳氣喘。對血虛而兼有瘀滯的月經不調、痛經、經閉等證均為要藥,對虛寒諸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等證,亦可因其活血、止痛、溫散寒滯之功而有確實療效。同時,血虛腸燥便秘, 久咳氣喘等,亦可用以為治。當歸既可用于瘡瘍初期,以活血消腫止痛;又可用于瘡瘍潰后,氣血虧虛,以補血生肌,故是外科常用藥。而熟地黃味甘厚,性微溫,質地柔潤,為滋補肝腎陰血不足的常用要藥。既能補血,治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等證;又善滋陰,治腎陰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消渴等證。對肝腎精血虧虛的腰膝酸軟、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等,又可益精填髓。
當歸與白芍:均入肝、脾經均能補血養(yǎng)血調經止痛。同可用于治療血虛萎黃,眩暈心悸,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等證。當歸味甘,性溫,入心經,既能補血又能活血,兼能補虛散寒,故血虛、血瘀、血寒之月經不調、經閉痛經均可使用,為補血和婦科調經要藥。且當歸偏于補血活血,散寒止痛,對虛寒諸痛、跌打損傷、風濕痹痛、淤血作痛、跌打損傷、癰疽等證,又有潤腸通便之功效,故還可用于血虛腸燥便秘。白芍苦、甘酸、微寒,重在養(yǎng)血斂陰,養(yǎng)血柔肝緩急止痛,用于肝陰不足、血虛肝旺,肝氣不舒、肝脾不和所致的胸脅脘痛,四肢攣痛。又能平肝抑陽、斂陰止汗之功效,用于肝陽上亢所致頭痛眩暈、煩躁易怒等證;與桂枝同用,又有調和營衛(wèi)的作用,可用于治療外感風寒,應為不和之汗出務風,也可用于陰虛盜汗等。
白芍與赤芍:白芍與赤芍,均味苦性微寒,均入肝經,均能止痛。但白芍則長于斂陰、養(yǎng)血、平肝;赤芍長于清熱涼血、散瘀和清瀉肝火。在應用上,白芍則主治血虛陰虧,肝陽偏亢諸證,如血虛或陰虛有熱的月經不調,虛汗不止,肝陽偏亢的眩暈耳鳴,煩躁易怒等;赤芍主治血熱、血瘀、肝火所致諸證,如熱入營血的斑疹吐衄,血熱瘀滯的經閉百瘕、癰腫瘡毒,肝火上炎的目赤翳障等;兩者雖皆能止痛,但白芍主治血虛或陰虛肝旺所致之痛,赤芍主治血熱瘀滯所致之痛。
生地黃與熟地黃生地黃與熟地黃均能養(yǎng)陰滋陰。但生地黃甘苦性寒,能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以治溫病熱入營血,舌絳煩渴,血熱吐衄發(fā)斑,及陰虛內熱消渴等為主。熟地黃則甘而微溫。專主肝腎陰虛,補血滋陰而益精髓。以治血虛陰虧,精血不足的潮熱骨蒸,盜汗遺精,腰膝酸軟,心悸失眠,眩暈耳鳴,須發(fā)早白及消渴等為主,而無清熱涼血之功。
五味子與烏梅二藥均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作用。用于久咳、久瀉不止、津傷口渴及消渴。但五味子又能滋腎、固精、斂汗、益氣及寧心安神,主治:肺腎兩虛之喘咳;遺精、滑精;自汗、盜汗;而烏梅又具安蛔止痛、止血及消瘡毒之功。主治:蛔厥腹痛、崩漏下血,外用能消瘡毒,治胬肉外突等。
肉豆蔻與白豆蔻兩藥均能溫中形氣,可用治虛寒氣滯,脘腹脹痛、食少嘔吐。但肉豆蔻長于澀腸止瀉,又能溫中暖脾,適用于脾腎虛寒或脾胃虛寒久瀉不止之證。白豆蔻主治濕滯中焦,胃寒氣滯之嘔吐,長于芳香化濕。
蓮子與芡實兩藥性味甘澀平,主歸脾、腎二經。兩藥均能益腎固精、補脾止瀉、止帶,補中兼澀,主治腎虛遺精、遺尿;脾虛食少、泄瀉;脾腎虛帶下。但蓮子又能入心經以養(yǎng)心,用治虛煩、心悸、失眠。而芡實在益脾腎固澀之中,又能除濕止帶,為虛實帶下證常用藥。
紅花與桃仁 共同點:1.心肝經2.破血之品有活血化瘀之功。常相須為用治婦科血滯經閉、痛經、百瘕積聚、產后瘀阻腹痛,內科胸痹心痛,及傷科跌打瘀痛。
不同點: 紅花:性溫,辛散溫通,又能化瘀消腫,治癰腫瘡毒、麻疹、斑疹,色不紅活. 桃仁:性平,苦甘潤降,破瘀生新為長;又能 潤腸通便,治腸癰、肺癰、蓄血發(fā)狂、津枯腸燥便秘;還能止咳平喘,治療咳嗽氣喘。
川芎與丹參 共同點:1.均為活血調經常用之品;2.皆能活血形瘀止痛,治婦科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百瘕、產后瘀阻,內科胸痹心痛、脘腹痛、外科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等血滯證。
不同點: 川芎:性溫味辛,又能形氣祛風止痛,故宜于血瘀有寒或兼氣滯之諸證,并治肝郁氣滯脅痛、各種頭痛及風寒濕痹等。
丹參:味苦微寒,又善涼血,故宜于血瘀血熱之婦內外諸證,并治風濕熱痹;還能清心安神,治無論外感內傷之血熱心煩不眠。
川貝與浙貝均性寒而潤,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散結,為治熱痰、燥痰要經,也可用治瘰疬瘡癰。但川貝母主產四川,性潤而甘,尤宜于肺虛久咳;浙貝主產浙江象山,苦味較著,性偏苦泄,多用于外感、熱毒的痰火咳嗽、風熱咳嗽以及瘰疬、癰腫等證。
苦杏仁與紫蘇子都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但杏仁性微溫,臨證可配伍風熱、燥熱、肺熱等多種咳喘證;而蘇子長于降氣消痰,多用于痰壅氣逆、咳嗽氣喘、胸膈滿悶之證。
苦杏仁與桃仁二藥都有潤腸通便之功。但苦杏仁長于止咳平喘,多用于咳嗽氣喘之證。而桃仁長于活血祛瘀多用于痛經、血滯經閉、產后瘀滯腹痛、百瘕、跌打損傷、瘀阻疼痛,以及肺癰,腸癰等證,其用于治咳嗽氣喘時多作為輔助之品。
桑白皮與葶藶子二藥均能瀉肺平喘,利尿消腫。但桑白皮多用于肺熱咳喘、痰多之證,能清肺消痰而降氣平喘。而葶藶子多用于痰涎壅滯,咳嗽喘促的實證,有瀉肺、消痰、平喘作用治咳喘痰多甚效。在利尿消腫方面,桑白皮主要用于浮腫、小便不利之水腫實證,尚有一定的降壓作用。葶藶子用于水腫,小便不利時是取其瀉肺氣之閉塞,以利尿消腫,用于水腫實證,胸腹積水、小便不利。
酸棗仁與柏子仁二藥,均為養(yǎng)心安神之品,常相須為用,治療陰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的心神不寧病癥。但酸棗仁長于益肝血,更宜于心肝血虛的心神不寧證,并能斂汗,可治體虛自汗、盜汗;柏子仁長于治療心陰虛及心腎不交的心神不寧證,并能潤腸通便,可治腸燥便秘。
決明子與石決明二藥均有清肝明目之功效。但石決明具有平肝潛陽之功用于頭暈目眩;決明子潤腸通便適用于熱結便秘或腸燥便秘證。
龍骨與牡蠣二藥,均能平肝潛陽,收斂固澀,常相須為用,治療肝陽上亢以及滑脫不禁諸證。但牡蠣還能軟堅散結以及制酸,可治痰核瘰疬、胃酸過多等病證;龍骨尚能鎮(zhèn)驚安神,可用治心神不寧證,以及煅龍骨外用能收濕斂瘡,可治濕疹濕瘡等病證。
羚羊角與牛黃二藥,均有清熱姐毒之功常用于溫熱病證,但牛黃姐毒力強,還有息風止痙,化痰開竅之功。而羚羊角還有平肝息風,清肝明目之功效。
鉤藤與天麻二藥,均能熄風止痙,平肝潛陽,常用治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以及肝陽上亢的頭痛、頭暈、目眩等證。但鉤藤能清熱,尤宜于熱極動風與肝經陽熱病癥;天麻性平,無論寒熱虛實均可用,并能?風濕,止痹痛,可用治風濕痹痛以及肢體麻木,手足不遂等證。
全蝎與蜈蚣二藥,均能熄風止痙,并能搜風通絡止痛、攻毒散結,二藥常相須為用,治療肝風內動,風中經絡、風濕頑痹、頑固性頭痛、瘡瘍腫毒、瘰疬等病癥。二藥均有毒性,但蜈蚣溫燥毒烈之性稍強。
麝香與冰片麝香與冰片均為味辛、氣香之品,走竄力強,都有開竅醒神之功,兩者常相須為用,主治閉證神昏之證。但麝香性溫、氣極香,有極強的開竅醒神作用,走竄之力甚強,為醒神回蘇之要藥,宜用治寒閉神昏,通過相應配伍可用治熱閉神昏。而冰片開竅醒神之力、走竄之力均不及麝香,且味苦性微寒,故更宜用治熱閉神昏。麝香除開竅醒神外,還具有活血通經、止痛、催產的功能,還可用治血瘀經閉、百瘕、跌打損傷、痹證疼痛,以及難產、死胎、胞衣不下等證;能活血散腫止痛而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冰片味苦、性寒,還具清熱姐毒止痛之效,還可用于治療火熱目赤腫痛、喉痹、口瘡及熱毒瘡瘍腫痛、潰后不斂等證。
人參與黨參均能補脾益肺,生津養(yǎng)血。均可用于脾氣不足的體虛倦怠,食少便溏;肺氣虧虛的咳嗽氣促,語聲低微及氣虛血虛者。但人參能大補元氣,為治氣虛欲脫、脈微欲絕危重證候的要藥。人參還能益氣安神,益氣生血,益氣攝血和益氣壯陽,故又可用于氣津兩傷的口渴及消渴證,氣血虧虛、神志不安的心悸、失眠、健忘證,血虛證,氣不攝血的出血證和陽痿證等。黨參補脾肺之氣及生津、養(yǎng)血、扶正祛邪等功效與人參基本類似而力較弱,故古今方中以人參治療一般脾肺氣虛及津傷血虧而證候較輕者,現多以黨參代之。但黨參并無大補元氣、復脈固脫之功,雖用大劑量,亦不能代替人參益氣固脫。
人參與黃芪兩者均為常用補氣要藥,同用還可相互增強補氣之功。所不同者,人參能補心、脾、肺之氣,且能大補元氣,復脈固脫,安神增智,為治內傷氣虛第一要藥;黃芪則以補脾肺之氣為主,不如人參能大補元氣,但溫升之力強過人身,又能固表止汗,托毒生肌,善補肌表之氣,故表虛證常用黃芪。其益衛(wèi)固表,托毒生肌,利尿退腫等功效,乃人參之所無或所不及。
黃芪與白術兩者都能補氣、利水、止汗。所不同者:黃芪能脾、肺雙補,白竹僅補氣健脾;黃芪長于補氣升陽,適用于中氣下陷,脫肛及臟氣下垂者;白術長于健脾除濕,脾虛失運,兼見水濕內停者多用;黃芪甘溫,補氣之力較強,主治氣虛所致之水腫、小便不利;白術治水濕內停之證,雖亦以氣虛證為主,但濕盛而正虛不明顯者,亦可應用;黃芪益衛(wèi)固表,止汗之力優(yōu)于白術。
蒼術與白術:兩者都能燥濕健脾,用于脾虛濕盛。但蒼術以燥濕為主,又能祛風濕,發(fā)汗發(fā)散表邪,常用于濕阻中焦,風寒濕痹;而白術則補氣健脾,又能固表止汗,利水,安胎。
本錄音資料由紫霞中醫(yī)文化修正,清新中醫(yī)學院制作。轉載請注明出處!
杜仲與續(xù)斷:均能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xù)折。杜仲以補肝腎為重,故一般治肝腎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胎動不安等,以用杜仲為優(yōu),且可降血壓;續(xù)斷補而不滯,形而不泄,為補益肝腎,宣通筋脈之要藥。凡肝腎不足腰痛腳弱,風濕痹痛,胎動欲墜,崩漏經多,及跌撲損傷,骨折腫痛等血脈郁滯不宣之證,均可用之。續(xù)斷功用近似杜仲,但在使用中各有側重。續(xù)斷味兼苦辛,補中有形,以調血脈、續(xù)筋骨為重,故常用治跌撲損傷,骨折腫痛,又能止崩漏。
半夏與天南星二藥,均辛溫有毒,均能燥濕化痰、溫化寒痰,主治濕痰、寒痰證,外用均能消腫止痛,用治瘡瘍腫毒以及毒蛇咬傷。但半夏善治臟腑濕痰,并能降逆止嘔、消痞散結,常用于多種痰濕證、嘔吐,以及痞證、結胸等病證;天南星則善治經絡之風痰,并能祛風止痙,多用治風痰眩暈、中風、癲癇以及破傷風等病證。
朱砂與磁石二藥均有鎮(zhèn)心潛陽安神之功。但朱砂還用于瘡瘍腫毒,瘴瘧諸證;朱砂內服或外用均有清熱姐毒的功效。而磁石尚用于肝腎虧虛,目暗耳聾;腎虛喘促等證。
杜仲與續(xù)斷:均能補肝腎,強筋骨,止血安胎,療傷續(xù)折。杜仲以補肝腎為重,故一般治肝腎不足的腰膝酸痛、下肢痿軟、胎動不安等,以用杜仲為優(yōu),且可降血壓;續(xù)斷補而不滯,形而不泄,為補益肝腎,宣通筋脈之要藥。凡肝腎不足腰痛腳弱,風濕痹痛,胎動欲墜,崩漏經多,及跌撲損傷,骨折腫痛等血脈郁滯不宣之證,均可用之。續(xù)斷功用近似杜仲,但在使用中各有側重。續(xù)斷味兼苦辛,補中有形,以調血脈、續(xù)筋骨為重,故常用治跌撲損傷,骨折腫痛,又能止崩漏。
四歸納記憶法
(一)解表藥
(1)發(fā)散風寒藥
麻黃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
桂枝 +溫通經脈,助陽化氣
紫蘇 解表散寒 解魚蟹之毒+行氣寬中
生姜 +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荊芥 祛風解表+透疹消瘡,炒炭止血
防風 +勝濕止痛,止痙,止瀉
羌活 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
藁本 +
白芷 +宣通鼻竅+燥濕止帶,消癰排膿
細辛 + +溫肺化飲,通竅醒神
蒼耳子 發(fā)散風寒,宣通鼻竅,止痛+散風祛濕
辛夷 +
香薷 發(fā)汗解表,化濕和中,利水消腫
(2)發(fā)散風寒藥
薄荷 疏散風熱,透疹利咽+清利頭目,疏肝行氣
牛蒡子 +宣肺祛痰,清熱解毒散腫,滑腸通便
蟬蛻 +開音,明目退翳,熄風止痙
蔓荊子 疏散風熱 清利頭目
桑葉 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平抑肝陽+清肺潤燥,涼血止血
菊花 +清熱解毒
柴胡 解表,升陽舉陷+退熱,疏肝解郁,退熱截瘧
升麻 +透疹,清熱解毒
葛根 +透疹,生津止渴,止瀉
淡豆豉 解表,除煩,宣發(fā)郁熱
(二)清熱藥
(1)清熱瀉火藥
石膏 清熱瀉火,止渴+除煩,斂瘡生肌,收濕,止血
知母 +生津潤燥,滋陰潤燥(肺,胃,腸,腎陰)
蘆根 +生津,除煩,止嘔,清熱利尿
天花粉 +生津,消癰排膿
淡竹葉 清熱瀉火,除煩+利尿
梔子 +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夏枯草 清熱瀉火,清肝明目,降血壓+散結消腫
決明子 +潤暢通便
(2)清熱燥濕藥
黃芩 清熱燥濕(上焦),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
黃連 (中焦) +
黃柏 (下焦) +退熱除蒸,解毒療瘡
苦參 清熱燥濕,殺蟲止癢+利尿,止瀉
白鮮皮 +清熱解毒,祛風
龍膽草 清熱燥濕,瀉肝膽火,明目
(3)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涼血止痢
連翹 +消腫散結,清心利尿(瘡家圣藥)
蒲公英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利濕通淋,通經下乳
紫花地丁 +涼血
穿心蓮 +涼血,燥濕
大青葉 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利咽
板藍根 +利咽
青黛 +清肝瀉火,熄風定驚
白花蛇舌草 清熱解毒,利濕通淋
熊膽 清熱解毒,熄風止痙,清肝明目
射干 清熱解毒,利咽+祛痰,
山豆根 +消腫
馬勃 +止血
馬齒莧 清熱解毒,涼血止痢+止血,
鴉膽子 +截瘧,腐蝕贅疣
白頭翁 +
貫眾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殺蟲
土茯苓 解毒除濕,通利關節(jié)
(4)清熱涼血藥
生地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止血
玄參 +瀉火解毒,消癰
丹皮 清熱涼血,活血祛瘀+清透陰分伏熱(治無汗骨蒸要藥)
赤芍 +止痛,清瀉肝火
紫草 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
水牛角 +定驚
(5) 清虛熱藥
青蒿 清虛熱,退骨蒸,涼血+解暑,截瘧
白薇 +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地骨皮 清虛熱,退骨蒸+涼血止血,清肺瀉火,生津止渴
銀柴胡 +除疳熱
胡黃連 +除疳熱,清濕熱
地骨皮 退蒸,涼血止血+清瀉肺熱
丹皮 +清熱活血
胡黃連 清熱燥濕(下焦)+退虛熱,除疳熱
黃連 (中焦)+清心胃實火,清熱解毒
(三)瀉下藥
(1)攻下藥
大黃 瀉下攻擊,外用清熱消腫+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芒硝 +潤燥軟堅
番瀉葉 瀉下通便+
蘆薈 +清肝,殺蟲
(2)潤下藥
火麻仁 潤暢通便+滋養(yǎng)補虛
郁李仁 +利水消腫
松子仁 +潤肺止咳
(3)峻下逐水藥
甘遂 瀉水逐飲,通利二便+外用消腫散結,逐經髓痰涎
京大戟 +外用消癰散結,瀉臟腑水濕
莞花 +殺蟲療瘡,祛痰止咳
牽牛子 瀉下逐水,通利二便+去積殺蟲
巴豆 +峻下冷積,祛痰利咽,外用蝕瘡
(四)祛風濕藥
(1)祛風濕藥
獨活 祛風濕,止痹痛+解表
靈仙 +通經絡,消骨鯁,行痰水
川烏 祛風濕,溫經散寒止痛(大毒)
蘄蛇 祛風通絡,定驚止痙,有毒
木瓜 舒經活絡,和胃化濕
(2)祛風濕熱藥
秦艽 祛風濕止痛+通絡,退虛熱,清虛熱
防己 +利水消腫
冂薟草 祛風濕,利關節(jié),清熱解毒
絡石藤 祛風通絡,涼血消腫
雷公藤 孕婦忌用,熬1-2小時
(3)祛風濕強筋骨
五加皮 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利尿
桑寄生 +養(yǎng)血安胎
狗脊 +溫補固射,絨毛外用止血
(五)化濕藥
藿香 芳香化濕,解暑,發(fā)表+和中止嘔
佩蘭 +化內濕
蒼術 燥濕運脾+祛風散寒,發(fā)汗解表
厚樸 +行氣消痰,下氣除滿
砂仁 化濕行氣,溫中(中下二焦)+止瀉,安胎
豆蔻 (中上二焦)+止嘔
草果 燥濕溫中,除痰截瘧
(六)利水滲濕藥
利水消腫藥
茯苓 利水消腫,滲濕+健脾,利而兼補,寧心安神
薏苡仁 +健脾,利而兼補,除痹,清熱排膿
豬苓 +
澤瀉 +瀉熱
香加皮 有毒,利尿消腫,祛風濕止痛,強心利尿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 利尿通淋,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祛痰
滑石 +清熱解暑,外用收濕斂瘡
瞿麥 利尿通淋+活血通經
海金沙 +止尿道痛,利水消腫(包煎)
通草 +清肺熱,通氣下乳
石韋 +清肺止咳,涼血止血
地膚子 +清熱利濕,止癢
萆粟 利濕去濁,祛風逐痹
利濕退黃
茵陳 利濕退黃,清熱解毒+療瘡
金錢草 +消腫,利尿通淋
虎杖 +活血散瘀止痛,化痰止咳,瀉熱通便
(七)溫里藥
附子 補火助陽(脾腎),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肉桂 (命火) +溫通經脈,引火歸原
干姜 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
高良姜 +溫中止嘔,止痛
吳茱萸 溫中散寒止痛+疏肝下氣,降逆止嘔,助陽止瀉
小茴香 +理氣和中
丁香 +溫腎助陽,降逆止嘔
花椒 +殺蟲止癢
(八)理氣藥
陳皮 行氣(升脾肺之氣)消滯+燥濕化痰,健脾
青皮 (降肝膽之氣) +疏肝破氣,消積化滯
枳實 (脾胃) +破氣除痞,化痰消積
佛手 疏肝解郁,理氣和中,燥濕化痰(肝胃)
木香 行氣止痛+健脾消食(脾)
香附 +疏肝解郁,調經止痛,理氣調中(肝)
烏藥 +溫腎散寒(腎)
沉香 +溫中止嘔,納氣平喘
川楝子 行氣止痛+清肝火,瀉郁熱,殺蟲,療癬
荔枝核 +驅寒散結
薤白 行氣導滯,通陽散結
柿蒂 降氣止嘔
(九)消食藥
山楂 消食化積(油膩)健胃+行氣散瘀
神曲 (面食) +和胃,解表
麥芽 (淀粉) +回乳消脹,疏肝解郁
稻芽 (淀粉) +開胃
萊菔子 (氣滯)+除脹,降氣化痰
雞內金 (完谷) +澀精止遺,通淋
(十)驅蟲藥
使君子 殺蟲(蛔蟲,蟯蟲)+健脾除疳
苦楝 (蛔蟲,鉤蟲,蟯蟲)+療癬
檳榔 (絳蟲) +行氣消積,利水,截瘧,緩瀉通便
雷丸 (絳蟲) +消積
榧子 +消積,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十一)止血藥
涼血止血藥
大薊 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利膽退黃,降血壓+作用強
小薊 +利尿
地榆 涼血止血(下焦)+解毒斂瘡
槐花 (肝) +清肝瀉火
側柏葉 +收斂止血,化痰止咳,助補肝腎,生發(fā)烏發(fā)
白茅根 +清熱利尿,清肺胃熱
化瘀止血藥
三七 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補虛強壯
茜草 +涼血止血,活血痛經
蒲黃 +利尿通淋,活血祛瘀
收斂止血藥
白及 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仙鶴草 +止痢截瘧,解毒殺蟲,補虛強壯
棕櫚炭 +止瀉止帶
血余炭 +散瘀止血,利尿
溫經止血藥
艾葉 溫經止血(下焦)+散寒調經,安胎
炮姜 (中焦)+溫中止痛
(十二)活血化瘀藥
活血止痛藥
川芎 活血止痛+行氣,祛風
延胡索 +行氣
五靈脂 +化瘀止血(包煎),人參畏五靈脂
郁金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性寒)+清心涼血,利膽退黃,解郁
姜黃 (性溫)+通經止痛,外散風寒濕邪行肢臂活血除痹
乳香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行氣
沒藥 +散血化瘀
活血調經藥
丹參 活血調經(性寒)祛瘀止痛+涼血消癰,除煩安神
川芎 (性溫) +行氣,血中氣藥,祛風止痛,上行頭目
紅花 活血調經,祛瘀+止痛,少用活血,多用破血,長于通利血脈
桃仁 +潤暢通便,消內癰,止咳平喘
益母草 活血調經+利尿消腫,清熱解毒
牛膝 +通經(祛瘀力強),利水通淋,補肝腎,強筋骨,引火下行
雞血藤 +補血,舒經活絡
活血療傷藥
土鱉蟲 破血逐瘀,續(xù)筋接骨,小毒
馬錢子 散結消腫,通絡止痛,大毒,0.3~0.6
自然銅 散瘀止痛,接骨療傷
骨碎補 破血續(xù)傷,補腎強骨
血竭 活血定痛,化瘀止血,生肌斂瘡
破血消百藥
莪術 破血行氣,消積止痛+
三棱 +
水蛭 同學通經,逐瘀消百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藥
溫化寒痰藥
法夏 燥濕化痰(臟腑脾胃濕痰),外用消腫止痛+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天南星 (經絡風痰) +祛風解痙
禹白附 (祛風痰) +祛風止痙,解毒散結
白芥子 祛痰(溫肺化痰)+利氣,散結消腫
旋覆花 (下氣祛痰)+降氣行水化痰,降逆止嘔(包煎)
白前 降氣化痰,性微溫
清化熱痰藥
川貝 清化熱痰,散結消腫+潤肺止咳(微寒)
浙貝 +(寒)清熱
瓜蔞 清化熱痰+潤燥化痰,寬胸散結,潤暢通便
竹茹 +除煩止嘔,涼血止血
天竺黃 +清心定驚
前胡 祛痰(降氣祛痰)+疏散風熱
桔梗 (宣肺祛痰)+利咽,排膿,載藥上行,宣肺氣通二便
海藻 消痰軟堅,利水消腫+
昆布 +
黃藥子 化痰散結消癭,清熱解毒
海蛤石 清肺化痰,軟堅散結
止咳平喘藥
杏仁 降氣止咳平喘,潤暢通便+宣肺降逆,長于宣肺
蘇子 +降氣化痰,長于降氣
百部 潤肺下氣,化痰止咳+殺蟲滅虱
紫菀 +長于化痰
款冬花 +長于止咳
枇杷葉 清肺化痰止咳+降逆止嘔,上可清肺熱降肺氣,中可清胃熱降胃氣
桑白皮 瀉肺平喘,利水消腫+重在瀉肺火,兼瀉肺中水氣,涼血清肝
葶藶子 +重在瀉肺中水氣,痰涎,兼瀉大便
白果 斂肺化痰定喘,止帶縮尿
(十四)安神藥
重鎮(zhèn)安神
朱砂 鎮(zhèn)驚安神+清心,解毒,忌火煅,毒
磁石 +平肝潛陽,聰耳明目,納氣定喘,無毒
龍骨 +平肝潛陽(生用),收澀顧斂(煅用)
琥珀 +活血散瘀,利尿通淋,忌火煅
養(yǎng)心安神
酸棗仁 安神(養(yǎng)心安神)+斂汗生津,養(yǎng)心陰,益心肝之血
柏子仁 (養(yǎng)心安神)+潤暢通便
合歡皮 (解郁安神)+活血消腫
遠志 (寧心安神)+祛痰開竅,消散癰腫,交通心腎
(十五)平肝熄風藥
平抑肝陽藥
石決明 平肝潛陽,清肝明目+
珍珠母 +安神定驚,外用燥濕收斂
牡蠣 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收斂固澀+潛陽補陰,軟堅散結,制酸
龍骨 +收濕斂瘡生肌
代赭石 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打碎)
刺蒺藜 +疏肝解郁,祛風明目,祛風止癢
羅布麻 +清熱,利尿
熄風止痙藥
羚羊角 平肝熄風止痙+清熱解毒,清肝明目,清肺止咳(性寒)
鉤藤 +清熱,定驚(后下)
天麻 +祛風通絡(性平)
牛黃 涼肝熄風,清熱解毒,化痰開竅(性涼)
地龍 熄風止痙定驚,無毒力緩+通絡,平喘,利尿,清熱
僵蠶 +祛風止痛止癢,化痰散結
全蝎 熄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毒+性平
蜈蚣 +力猛性燥
珍珠 安神定驚,明目消翳,解毒生肌
(十六)開竅藥
麝香 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催產
冰片 +清熱止痛,性微寒,宜熱痹
蘇合香 +溫通辟穢,止痛
石菖蒲 +化濕和胃,寧神益志,豁痰辟穢
(十七)補虛藥
補氣藥
人參 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大補元氣,安神益智
黨參 +補血,補益中氣
太子參 +潤肺,性略寒涼(清補之品)
西洋參 補氣生津,養(yǎng)陰,清熱(清補之品)
黃芪 補脾益肺+升陽舉陷,益胃固表,利水消腫,托毒生肌
人參 +安神益智,補心,大補元氣,生津止渴
白術 補脾止瀉+健脾益氣,燥濕利尿,固表止汗,安胎
山藥 +益氣養(yǎng)陰生津,平補肺脾腎,固精止帶
白扁豆 +健脾和中,化濕,消暑
白術 燥濕健脾+補脾益不足(虛證),固表止汗,安胎
蒼術 +運脾瀉有余(實證),祛風發(fā)汗,明目
甘草 補脾益氣補中+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
大棗 +養(yǎng)血安神,緩和藥性
蜂蜜 +緩急止痛,潤燥,解毒
補陽藥
巴戟天 溫補腎陽,強筋骨,祛風濕+益精血
淫羊藿 +
仙茅 +散寒,補火溫脾止瀉
杜仲 補肝腎,強筋骨,安胎+壯陽,降血壓,縮尿
續(xù)斷 +行血脈,止血,療傷續(xù)折
補骨脂 溫腎助陽,固精縮尿,溫脾止瀉+納氣平喘(偏脾)
益智仁 +溫脾開胃攝唾(偏腎)
沙苑子 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
菟絲子 +止瀉,安胎
蛤蚧 補腎陽,補肺腎定喘咳+益精血
冬蟲夏草 +平補陰陽,止血化痰
紫河車 +益精血,養(yǎng)血補氣
肉蓯蓉 溫腎陽,益精血,順暢通便+性平
鹿茸 補腎陽,強筋骨,益精血,調沖任,托瘡毒
補血藥
當歸 補血調經+活血散寒止痛,潤暢通便,
白芍 +柔肝緩急止痛,平抑肝陽,斂陰和營止汗
赤芍 +長于清熱涼血,活血散瘀,清瀉肝火
熟地黃 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補血養(yǎng)陰,填精益髓(滋膩)
制首烏 +收斂固腎
生首烏 +截瘧解毒,潤暢通便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阿膠 補血止血,滋陰潤肺(滋膩)
龍眼肉 補益心神,養(yǎng)血安神
補陰藥
北沙參 養(yǎng)陰清肺,益胃生津+
南沙參 +補氣,化痰
石斛 +清熱
麥冬 滋陰清肺,潤燥生津,潤暢通便+滋胃陰,清心除煩(心肺胃)(滋膩性小)
天冬 +滋腎陰,清熱強(肺腎)(滋膩性大)
玉竹 養(yǎng)陰潤肺止咳+益胃陰,生津(不滋膩戀邪)
黃精 +益胃陰,平補肺脾腎,氣陰雙補
百合 +清心安神
枸杞子 滋補肝腎+益精明目
旱墨蓮 +涼血止血
女貞子 +明目,退虛熱,烏發(fā)
龜甲 滋陰潛陽熄風,退虛熱+益腎健骨,養(yǎng)血補心,固精止血
鱉甲 +軟堅散結
(十八)收澀藥
固表止汗藥
麻黃根 固表止汗+
浮小麥 +益氣,除熱
斂肺澀腸藥
五味子 上斂肺氣,下澀腸止瀉+澀精,斂汗,滋腎陰寧心安神,生津止渴,
五倍子 +澀精,斂汗,降火,收斂止血,收濕斂瘡
烏梅 +安蛔止痛,炒炭止血,生津止渴,外用消瘡
訶子 +下氣利咽開音
肉豆蔻 溫中行氣+澀腸止瀉
白豆蔻 +芳香化濕,溫胃止嘔
赤石脂 澀腸止瀉,收斂止血,固崩止帶,斂瘡生肌
固精縮尿止帶藥
桑螵蛸 固精縮尿止帶+補腎助陽
海螵蛸 +收斂止血,制酸止痛,收濕斂瘡
金櫻子 +澀腸止瀉
蓮子 益腎固精縮尿,健脾止瀉止帶+養(yǎng)心安神,交通心腎
芡實 +除濕
山茱萸 補益肝腎,收斂固澀(標本兼顧)
椿皮 清熱燥濕,收斂止帶,止瀉,止血
(十九)攻毒殺蟲止癢藥
雄黃 解毒,殺蟲,祛痰截瘧,0.05―0.1g,忌火煅
硫磺 外用解毒殺蟲療瘡,內服補火助陽通便
白礬 外用解毒殺蟲燥濕止癢,內服化痰止血止瀉
蛇床子 殺蟲止癢,燥濕,溫腎壯陽
蟾酥 解毒,止痛,開竅醒神
蜂房 攻毒殺蟲,祛風止痛,0.015―0.03g
(二十)拔毒化腐生肌藥
升藥 拔毒去腐,大毒
砒石 外用蝕瘡去腐,內服祛痰平喘,,劇毒,忌火煅,內服0.002―0.004g
爐甘石 解毒明目消翳,收濕止癢斂瘡,炮制后用
硼砂 外用清熱解毒,內服清肺化痰,內服1.5―3g
五性賦記憶法
一解表藥
外感表證,解表為先。 表證辨寒熱, 用藥分溫涼。 辛溫以發(fā)散風寒, 辛涼以疏解風熱。 麻黃散風寒而平喘利水, 桂枝解肌表而溫經通陽。 荊芥發(fā)表祛風,初起瘡瘍并治。 防風祛風勝濕,肢體疼痛能療。羌活祛風除濕以通痹,蘇葉利氣和中而宣痰。 蟬蛻宣表透疹、解痙退翳, 薄荷疏風解表、利膈清咽。 蔓荊子疏風以清頭目, 牛蒡子泄熱而利咽喉。 宣表清絡以桑葉, 疏風明目用菊花。 柴胡和解少陽之樞,疏肝解郁;葛根透解陽明之表,散火升津。 表解里和,治當慎始。
二清熱藥
里熱之證, 用藥當清。 苦寒、甘寒、咸寒,藥性有別;瀉火、救津、解毒,治證不同。 石膏清胃經高熱煩渴, 知母清肺經燥火煩蒸。黃連瀉心,苦燥濕而寒勝熱; 黃芩瀉肺,上涼膈而下清腸。梔子瀉三焦?jié)駸嶂N結, 黃柏瀉肝腎壯火之有余。 玄參咸寒,軟堅增液, 生地甘寒,涼血救津。 赤芍藥、牡丹皮,涼血熱以祛瘀, 白薇草、地骨皮,退虛熱而除蒸。 清熱解毒銀花為先, 透熱散結連翹為良。毛冬青活血通脈宜首選, 穿心蓮清熱燥濕用為先。 解暑濕以蓮葉, 透暑風用青蒿。 察熱邪之所在,審津氣之盛衰, 才能切合病情,藥皆中肯。
三瀉下藥
實熱可下, 實水可攻。 便秘津枯, 只宜潤滑。 大黃苦寒瀉熱,泄氣血而推陳致新; 芒硝咸寒軟堅,攻燥實而逐積清腸。 郁李仁通便利水, 火麻仁滋養(yǎng)潤腸。 甘遂瀉水逐飲而解毒, 牽牛峻利二便兼殺蟲。 用毒藥以攻邪。 藥量必須謹慎。
四治風藥
風分內外, 藥治不同。 外風宜散, 內風宜熄。 五加皮祛風濕以壯筋骨, 威靈仙宣經絡而散風寒。 防己利關節(jié),治熱痹水腫;木瓜舒筋絡,療濕痹拘攣。 獨活勝濕祛風,并治腰膝痹痛; 秦艽宣絡疏風,兼除勞熱骨蒸。 治風痹化濕濁以蠶沙, 療熱痹利關節(jié)用桑枝。蒿本治巔頂風痛, 白芷散頭風腫瘍。白蒺藜散風熱以止癢, 白附子祛風痰而解痙。 治抽掣痙攣以全蝎, 療臍風口噤用蜈蚣。 雙鉤藤并疏肝經風熱, 羚羊角長于鎮(zhèn)痙熄風。 白芍平肝養(yǎng)血以緩攣痛, 天麻柔潤熄風而止眩暈。 察風病證候之因, 明風藥性能之異。
五化濕、利水滲濕藥
水濕停聚, 見證多端, 或為腫滿吐瀉, 或為黃疸濁淋。 熱化宜苦泄淡滲, 寒化宜辛散溫行。 佩蘭消暑,化脾濕而辟濁; 藿香解表,止吐瀉而和中。 茅蒼術燥濕運脾兼發(fā)汗,白豆蔻化濕行氣而寬胸。 豬苓通水道以治淋濁, 茯苓導水氣而益心脾。 木通導心火,并通乳汁,車前清肝熱,善明眼目。 澤瀉滲濕熱以利水, 薏仁除濕痹而排膿。 滑石解暑濕并善收濕, 茵陳清濕熱以治發(fā)黃。
如果脾腎既弱, 滲利應當慎施。
六溫里藥
溫熱之藥, 用治里寒。 辨上中下三焦之寒, 別肺脾腎三經之治。 附子溫腎回陽以救脫, 肉桂補命門火而祛寒。 治脾寒腹痛嘔逆,以干生姜;療肝寒頭痛吐沫,以吳茱萸。 小茴香治寒疝痛經脘腹脹,高良姜療脘痛嘔吐胃中寒。 花椒溫中殺蟲,止騷癢; 丁香溫中降逆,助腎陽。蓽薺溫中散寒,降胃止嘔逆; 胡椒溫中止痛,消痰治癲癇。 辛溫祛寒皆耗液, 陰虛陽亢總非宜。
七理氣藥
氣貴周流, 逆滯則病。 氣逆宜降, 氣滯宜行。 郁金理氣活血, 香附解郁調經。 烏藥順氣調中并可理疝, 木香調氣行滯尤善治痢。 陳皮行氣以健脾, 青皮破氣而疏肝。 厚樸除滿兼降逆, 枳實消痞而寬腸。 行氣活血止痛以延胡索,健脾和胃止嘔以春仁。
川楝子泄肝氣以止痛, 大腹皮散水氣而寬中。 行氣降氣也傷元, 調氣使平勿太過。
八消食藥
飲食不節(jié), 腸胃乃傷。 氣滯食停, 治宜消食。 山楂能消肉食之積,活血而化瘀滯; 神曲能消痰濕之滯,消食又解時邪。 谷芽消谷和胃功力緩,麥芽消麥寬中回乳汁。 積滯日久便成疳, 及時消導應注意。
九止血藥
血行脈中,以滋養(yǎng)百骸。經妄行,則流溢于外。 仙鶴草止血功捷, 側柏葉澀血效良。 茜根行瘀滯以止血,茅根治吐衄而通淋。 槐花清腸熱、內治臟毒; 地榆療血痢、外敷燙傷。 三七祛瘀止血尤善止痛, 白及收斂止血又療損傷。 須辨出血證之寒熱虛實, 再施止血藥以溫清補通。
十活血祛瘀藥
血屬于陰, 隨氣而行。 滯留臟腑經絡, 瘀血諸證由生。 丹參微寒,泄熱而行淤滯; 川芎溫散,活血并去頭風。 療癰瘡傷痛以乳香, 治心腹瘀痛用靈脂。桃仁偏于祛瘀并潤腸, 紅花長于活血而通經。 益母草調經活血以利水, 牛膝根引血下行而通脈。 祛瘀之品,性究攻伐, 孕婦經多,不宜施用。
十一化痰止咳平喘藥
痰之為患, 隨證求因。 辨寒熱濕燥風之痰, 別溫清燥潤散之治。 半夏燥濕痰以降逆, 白前降肺氣而止咳。 蘇子降氣化痰以喘,
前胡清宣肺氣而除痰。 竹茹清化熱痰而止嘔, 桔梗開提肺氣以排膿。 久咳陰虛,宜川貝母之清潤; 痰火癰腫,宜浙貝母之苦寒。 杏仁泄肺氣以平喘, 杷葉降肺氣而和胃。 紫菀潤肺止咳,化痰力勝; 款冬溫肺化痰,寧嗽功多。 治痰知其性質, 用藥便可不差。
十二安神藥
心神不寧, 恍惚怔忡。 取質重以鎮(zhèn)怯, 用滋養(yǎng)以安神。 龍骨鎮(zhèn)驚兼固脫, 牡蠣益陰并軟堅。 酸棗仁治肝虛不寐, 柏子仁寧心悸怔忡。 凡此安神諸藥, 臨證分別選用。
十三開竅藥
實邪內閉, 卒倒昏迷。 開竅通神, 宣其邪陷。 麝香通竅消癰,而治百瘕積聚; 冰片開竅散火,善療喉痹瘡瘍。 譫語神昏,石菖蒲通心逐穢; 風痰氣厥,蘇合香宣竅回蘇。 開竅藥耗傷正氣, 勿過用以免傷元。
十四補虛藥
虛證宜補, 先辨陰陽。 陰虛補之以甘潤, 陽虛補之以甘溫。 女貞子平補肝腎, 旱蓮草涼血滋陰。 補氣重在肺, 補血重在肝。先天不足宜補腎, 后天不足宜補脾。 黃芪固表升陽,內托瘡潰; 人參扶元益氣,并補陰陽。 山藥養(yǎng)脾陰而止瀉, 白術溫脾陽且安胎。 地黃生涼血而熟滋腎, 甘草生清熱而炙補中。 何首烏養(yǎng)血益精以烏須發(fā), 菟絲子養(yǎng)肝補腎且安胎元。 血虛宜當歸之溫補,陰虛宜阿膠之滋養(yǎng)。 金狗脊壯腰健腎以祛濕, 肉蓯蓉補益精血而潤腸。 杜仲補肝腎而強腰膝, 續(xù)斷續(xù)筋骨并治骨傷。 補腎強腰而祛風濕,可選巴戟; 補精血以壯腎陽,首推鹿茸。 沙叁清肺潤燥, 麥冬清心除煩。 除勞熱、益腎陰,龜板效著; 祛骨蒸、通肝絡,鱉甲功良。 補藥性味各不同, 溫清作用應區(qū)分。
十五收澀藥
藥有收澀, 滑脫所宜。 精滑尿頻宜固腎, 瀉多痢久要固脾。 五味子斂肺氣而止喘咳, 山茱萸斂精氣以補肝腎。 肉豆蔻固脾以止久瀉, 訶子肉斂腸以治失音。 浮小麥養(yǎng)心而安神, 麻黃根止汗而力專。 桑螵蛸澀精止遺,固腎效著; 烏賊骨止帶調經,胃痛能醫(yī)。 如無實邪存在, 收澀之藥可投。
六歌訣記憶法
(一)解表藥
1麻黃辛溫,解表發(fā)汗。利水消腫,宣肺平喘。
2桂枝辛甘,發(fā)汗解肌。溫經通脈,助陽化氣。
3紫蘇辛溫,表寒可用。解毒安胎,行氣寬中。
4生姜解毒,溫中止嘔。解表散寒,溫肺止嗽。
5香薷味辛,化濕和中。解表發(fā)汗,利水消腫。
6荊芥辛溫,透疹止癢。祛風解毒,止血消瘡。
7防風辛甘,勝濕止痛。祛風解表,止痙可用。
8羌活辛溫,祛風勝濕。解表散寒,頭痛更適。
9白芷解表,祛風止痛。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10細辛解表,祛風止痛。溫肺化飲,鼻竅能通。
11藁本辛溫,除濕止痛。祛風散寒,頭痛常用。
12蒼耳子溫,宣痹止痛。發(fā)散風寒,鼻竅亦通。
13辛夷性溫,發(fā)散風寒。性能通竅,善治鼻淵。
14薄荷辛涼,風熱疏散。頭目咽疹,行氣舒肝。
15牛蒡苦寒,宣肺祛痰。利咽透疹,毒解腫散。
16蟬蛻透疹,利咽開音。明目退翳,息風止痙。
17桑葉苦寒,風熱疏散。清肺潤燥,明目清肝。
18菊花平甘,風熱疏散。清熱解毒,明目清肝。
19蔓荊子苦,風熱疏散。清利頭目,頭痛能安。
20柴胡苦辛,疏肝解郁。解表退熱,陽升陷舉。
21升麻解表,透疹力強。清熱解毒,舉陷升陽。
22葛根透疹,解肌退熱。升陽止泄,生津止渴。
二清熱藥
23石膏甘寒,止渴除煩。清熱泄火,斂瘡宜煅。
24知母甘苦,瀉火清熱。生津潤燥,止咳止渴。
25蘆根利尿,止嘔止咳。瀉火除煩,生津止渴。
26天花粉寒,瀉火清熱。消腫排膿,生津止渴。
27竹葉平淡,利尿除煩。清熱瀉火,上下焦安。
28梔子解毒,瀉火除煩。清熱利濕,出血能安。
29夏枯明目,眩暈頭痛。清熱瀉火,散結消腫。
30決明子寒,眩暈可煎。明目清肝,潤腸通便。
31黃芩止血,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安胎亦適。
32黃連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渴瘡適。
33黃柏苦寒,解毒療瘡。清熱燥濕,帶下稱王。
34龍膽苦寒,瀉火肝膽。清熱燥濕,目赤黃疸。
35苦參味苦,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帶下尤適。
36銀花苦寒,疏散風熱。清熱解毒,瘡癰能克。
37連翹苦寒,熱清毒解。疏散風熱,消腫散結。
38穿心涼血,消腫燥濕。清熱解毒,虛寒不適。
39大青葉寒,清熱解毒。喉痹口瘡,溫斑宜服。
40青黛定驚,瀉火清肝。清熱解毒,涼血消斑。
41貫中殺蟲,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感冒宜服。
42蒲公清熱,解毒力勁。消腫散結,利濕通淋。
43紫花地丁,蛇傷常用。清熱解毒,涼血消腫。
44土茯苓平,梅毒克星。除濕解毒,關節(jié)通行。
45魚腥草辛,肺癰妙品。排膿解毒,利尿通淋。
46射干利咽,清熱化痰。咽喉腫痛,痰盛咳喘。
47山豆根苦,喉痹常用。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48白頭翁苦,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瘡癰腫服。
49馬齒莧酸,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瀉痢能服。
50鴉膽子苦,截瘧功殊,腐蝕贅疣,止痢解毒。
51生地甘寒,心甘腎經。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
52玄參甘咸,瀉火解毒。清熱涼血,滋陰可服。
53丹皮甘苦,清熱涼血。祛瘀活血,骨蒸熱歇。
54赤芍療傷,經閉不通。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55紫草清熱,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紫斑消卻。
56青蒿截瘧,除蒸涼血。清透虛熱,暑熱可卻。
57白薇涼血,虛熱消盡。解毒療瘡,利尿通淋。
58地骨涼血,骨蒸潮熱。清肺降火,生津止渴。
59銀柴胡甘,一退虛熱。二除疳熱,兒疾可克。
60胡黃連苦,一退虛熱。二除疳熱,濕熱亦克。
(三)瀉下藥
61大黃瀉火,涼血解毒。瀉下攻積,經痛瘀逐。
62芒硝味咸,潤燥軟堅。瀉下攻積,消腫通便。
63番瀉葉寒,瀉下通便。孕婦忌用,泡服后煎。
64蘆薈性寒,清肝殺蟲。瀉下通便,孕婦勿用。
65麻仁甘平,大腸脾經。潤腸通便,熱秘通行。
66郁李仁平,利水消腫。潤腸通便,養(yǎng)神有功。
67松子仁甘,藥性平和。潤腸通便,潤肺止咳。
68甘遂有毒,水飲瀉逐。消腫散結,孕婦勿服。
69牽牛子寒,去積殺蟲。瀉下逐水,水腫推崇。
70巴豆逐水,峻下冷積。祛痰利咽,蝕瘡攻杰。
(四)祛風濕藥
71獨活辛苦,風濕能除。善治痛痹,解表宜服。
72威靈仙咸,通絡止痛。祛除風濕,消鯁力宏。
73川烏有毒,溫經止痛。祛除風濕,麻醉力宏。
74蘄蛇甘咸,入歸肝經。祛風通絡,定驚止痙。
75木瓜酸溫,歸肝脾經,和胃化濕,活絡舒筋。
76秦艽苦辛,止痛通經。虛熱濕熱,風濕皆清。
77防己治痹,亦能止痛。祛除風濕,利水消腫。
78冂簽草苦,瘡癰毒解。祛除風濕,疏利關節(jié)。
79五加利水,能強筋骨。祛除風濕,肝腎尤補。
80寄生安胎,能強筋骨。祛除風濕,肝腎尤補。
81狗脊止血,風濕祛除。能強腰膝,肝腎尤補。
(五)化濕藥
82藿香辛溫,解表祛暑。芳香化濕,善治嘔吐。
83佩蘭辛平,化濕和中。解暑辟穢,芳香有功。
84蒼術辛苦,祛風散寒。燥濕健脾,兼治夜盲。
85厚樸辛苦,燥濕消痰。善治梅核,下氣除滿。
86砂仁性溫,行氣化濕。溫中止瀉,安胎尤適。
87豆蔻辛香,行氣化濕。溫中止嘔,氣滯脹適。
(六)利水滲濕藥
88茯苓甘平,健脾滲濕。利水消腫,寧心尤適。
89薏苡除痹,清熱排膿。健脾滲濕,利水消腫。
90豬苓甘平,膀胱腎經。利水滲濕,功強茯苓。
91澤瀉甘淡,利水消腫。滲濕泄熱,下焦稱崇。
92車前子寒,明目清肝。利水通淋,止瀉祛痰。
93滑石包煎,暑熱清爽。利水通淋,收濕斂瘡。
94海金沙寒,利尿通淋。功能止痛,排石尤靈。
95石韋微寒,涼血止血。利尿通淋,熱咳可卻。
96萆粟分清,利濕去濁。祛風除痹,功效顯卓。
97茵陳苦寒,利濕退黃。兼能止癢,解毒療瘡。
98金錢草淡,利濕退黃。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99虎杖通便,解毒化痰。散瘀止痛,利濕退黃。
(七)溫理藥
100附子辛甘,止痛散寒?;仃柧饶?,補火力悍。
101干姜辛熱,散寒溫中。溫肺化飲,回陽脈通。
102肉桂助陽,引火歸原。溫通經脈,止痛散寒。
103吳萸溫陽,散寒止痛。降逆止嘔,止瀉亦用。
104小茴香辛,療疝疏肝。理氣和胃,止痛散寒。
105丁香苦辛,降逆溫中。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106良姜功專,溫中散寒。止痛止嘔,服后自安。
107花椒味辛,內外皆用。溫中止痛,止癢殺蟲。
(八)理氣藥
108陳皮辛苦,健脾理氣。燥濕化痰,嘔呃可醫(yī)。
109青皮辛苦,破氣疏肝。消積化滯,久瘧勿忘。
110木香苦溫,消食健脾。行氣止痛,后重瀉痢。
111沉香溫通,行氣止痛。納氣平喘,止嘔溫中。
112川楝子寒,行氣舒肝。止痛殺蟲,禿瘡勿忘。
113烏藥祛寒,辛開溫散。行氣止痛,溫腎縮泉。
114香附辛平,調經止痛。疏肝解郁,理氣調中。
115佛手味甘,解郁疏肝。理氣和中,燥濕化痰。
116薤白辛苦,行氣導滯。通陽散結,后重亦止。
117柿蒂甘平,歸入胃經。降氣止呃,諸呃可停。
(九)消食藥
118山楂味酸,消食積滯。行氣散瘀,炒止瀉痢。
119神曲辛甘,消食除滿。食積外感,金石糊丸。
120麥芽平甘,回乳消脹。消食健胃,解郁舒肝。
121萊菔辛甘,降氣化痰。消食除脹,喘咳吞酸。
122雞內金甘,消食健脾,軟堅消石,澀精止遺。
(十)驅蟲藥
123使君子溫,消積殺蟲。小兒疳積,面黃腹痛。
124苦楝皮寒,殺蟲力強。療癬不忘,外用適量。
125檳榔苦辛,殺蟲消積。行氣利水,更能截瘧。
126雷丸苦寒,宜入丸散。殺蟲消積,蟲去人安。
(十一)止血藥
127小薊甘苦,涼血止血。解毒散瘀,癰腫消卻。
128大薊(同小薊)
129地榆涼血,解毒斂瘡。止血止痢,亦治燙傷。
130槐花苦寒,瀉火清肝。涼血止血,頭目無恙。
131側柏涼血,止血力大?;抵箍?,生發(fā)烏發(fā)。
132茅根甘寒,涼血止血。清熱利尿,肺胃熱絕。
133三七苦寒,活血定痛?;鲋寡搫谝嘤?。
134茜草苦寒,痹痛通行。涼血止血,化瘀通經。
135蒲黃包煎,止血炒炭?;隼颍梦鹜?。
136白及苦寒,肺胃尤宜。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137仙鶴補虛,收斂血止。解毒殺蟲,截瘧止痢。
138血余炒炭,收斂止血。又能化瘀,利尿功杰。
139艾葉辛苦,散寒調經。溫經止血,安胎妙品。
(十二)活血化瘀藥
140川芎辛溫,祛風止痛。行氣活血,氣血常用。
141延胡苦溫,行氣止痛?;钛?,一身可用。
142郁金止痛,活血清涼。行氣解郁,利膽退黃。
143姜黃苦溫,通經止痛,活血行氣,瘡瘍癰腫。
144乳香止痛,活血行氣。損傷瘡瘍,消腫生肌。
145丹參安神,祛瘀止痛?;钛{經,涼血消癰。
146紅花辛溫,活血調經。祛瘀止痛,斑疹適應。
146桃仁苦甘,通便潤腸,活血祛瘀,止咳平喘。
147益母草苦,活血經調。清熱解毒,消腫利尿。
148牛膝下行,活血通經。肝腎筋補,利水通淋。
149雞血藤平,活絡舒筋,行血補血,婦科調經。
150土鱉蟲溫,入歸肝經。破血逐瘀,接骨續(xù)筋。
151馬錢子毒,散結消腫。通絡止痛,散用外用。
152骨碎補溫,腰痛跌撲。破血續(xù)傷,補腎強骨。
153莪術味苦,破血行氣。經閉百瘕,消結痛止。
154水蛭有毒,用量宜輕。逐瘀消百,破血通經。
(十三)化痰止咳平喘藥
155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結散。
156天南星毒,燥濕化痰。祛風解痙,治蛇蟲傷。
157旋覆包煎,降氣化痰。降逆止嘔,行水亦暢。
158白前辛甘,降氣化痰。痰壅氣實,肺家咳喘。
159川貝苦甘,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腫結消散。
160浙貝苦寒,偏于苦泄。清熱化痰,消癰散結。
161瓜蔞甘寒,清熱化痰。寬胸散結,通便潤腸。
162竹茹甘寒,清熱化痰。涼血止血,止嘔除煩。
163天竺黃甘,清熱化痰。驚搐失語,清心神安。
164前胡微寒,苦降辛散。疏散風熱,降氣祛痰。
165桔??嘈?,善治肺癰。宣肺利咽,祛痰排膿。
166海藻味咸,軟堅消痰。利水消腫,與甘草反。
167苦杏仁苦,歸肺大腸。止咳平喘,通便潤腸。
168蘇子性潤,降氣化痰。止咳平喘,通便潤腸。
169百部甘苦,殺蟲滅虱。潤肺止咳,疥癬亦適。
170紫菀苦甘,止咳化痰。可以潤肺,又治外感。
171款冬花溫,諸漱可嘗。潤肺下氣,止咳化痰。
172枇杷葉平,肺胃皆可。清肺止咳,降逆止嘔。
173桑皮甘寒,瀉肺平喘,利尿行水,消腫去滿。
174葶藶子苦,瀉肺平喘,利水消腫,力大如川。
175白果定喘,斂肺化痰。止帶縮尿,有毒少嘗。
(十四)安神藥
176朱砂有毒,清心重鎮(zhèn)。安神解毒,內服宜斟。
177磁石聰明,潛陽平肝。鎮(zhèn)驚安神,納氣定喘。
178龍骨先煎,鎮(zhèn)驚神安。收斂固澀,潛陽平肝。
179琥珀研末,安神鎮(zhèn)驚?;钛觯蛲?。
180酸棗仁平,心肝膽經。安神斂汗,益肝養(yǎng)心。
181柏子仁甘,善治失眠,養(yǎng)心安神,潤腸通便。
182合歡性平,安神有功。疏肝解郁,活血消腫。
183遠志辛苦,開竅祛痰。寧心安神,癰腫消散。
(十五)平肝息風藥
184石決明寒,平肝潛陽。清肝明目,善治翳障。
185珍珠母寒,潛陽平肝。明目斂濕,定驚神安。
186牡蠣咸寒,安神鎮(zhèn)驚。軟堅散結,潛陽補陰。
187代赭涼血,平肝潛陽。重鎮(zhèn)降逆,止血功強。
188蒺藜祛風,平肝疏肝。既能明目,又治瘡癢。
189羚羊角寒,息風平肝。清熱解毒,明目清肝。
190牛黃甘涼,開竅化痰。清熱解毒,息風平肝。
191鉤藤甘涼,心包肝經。清熱平肝,息風定驚。
192天麻甘平,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經。
193地龍咸寒,清熱定驚。平喘利尿,通絡舒經。
194全蝎有毒,息風止痙。攻毒散結。止痛通經。
195蜈蚣(功同全蝎)
196僵蠶辛咸,化痰散結。祛風定驚,諸風可解。
(十六)開竅藥
197麝香墮胎,活血經通,開竅醒神,消腫止痛。
198冰片辛涼,開竅神爽,清熱止痛,腫毒瘡瘍。
199蘇合香溫,開竅醒神。辛香辟穢,止痛勝任。
200石菖蒲辛,開竅神醒,化濕和胃,益志神寧。
(十七)補虛藥
201人參生津,大補元氣。補脾益肺,安神益智。
202洋參苦寒,補氣養(yǎng)陰。常可泡服,清熱生津。
203黨參甘平,入肺脾經。補中益氣,養(yǎng)血生津。
204太子參平,入肺脾經。補氣健脾,潤肺生津。
205黃芪升陽,補中益氣。固表利尿,托毒生肌。
206白術甘溫,健脾益氣,燥濕利尿,安胎汗止。
207山藥甘平,益肺生津。補脾養(yǎng)胃,補腎澀精。
208扁豆甘溫,化濕運脾。和中養(yǎng)胃,更補脾氣。
209甘草解毒,補脾益氣。止咳止痛,調和藥宜。
210大棗甘溫,養(yǎng)血安神。補中益氣,緩和藥斟。
211蜂蜜潤燥,功能補中,又能解毒,兼能止痛。
212鹿茸托瘡,益精補陽。調和沖任,筋骨強壯。
213淫羊藿辛,壯陽補腎。祛風除濕,陽痿勝任。
214巴戟辛甘,溫補腎元。祛風除濕,不孕宮寒。
215杜仲甘溫,補肝益腎。強筋壯骨,安胎尤珍。
216續(xù)斷療傷,肝腎不足。止血安胎,強筋健骨。
217蓯蓉甘咸,潤腸通便。補腎助陽,廣嗣延年。
218骨脂助陽,止瀉溫脾。固精縮尿,平喘納氣。
219益智開胃,暖腎溫脾。固精縮尿,多唾攝止。
220當歸甘溫,補血調經?;钛雇础櫮c便行。
221熟地甘溫,歸肝腎經。補血養(yǎng)陰,益髓添精。
222白芍養(yǎng)血,柔肝止痛。斂陰抑陽,表汗可用。
223阿膠甘平 ,肺肝腎經。補血止血,潤肺滋陰。
224首烏制用,補精益血。生用解毒,通便截瘧。
225北沙參甘,歸肺胃經。清肺養(yǎng)陰,益胃生津。
226百合甘寒,清心安神。養(yǎng)陰潤肺,內熱詳斟。
227麥冬甘寒,潤肺清心。解渴除煩,養(yǎng)陰生津。
228天冬性寒,清肺生津。腎陰可用,潤燥養(yǎng)陰。
229石斛甘淡,益胃生津。熱病腎虛,清熱滋陰。
230玉竹甘平,止渴生津。養(yǎng)陰潤燥,肺胃心寧。
231黃精甘平,補氣養(yǎng)陰。健脾潤肺,益腎填精。
232枸杞子平,明目益精。滋補肝腎,陽起陰興。
233女貞子苦,滋補肝腎。烏須明目,男女皆珍。
234龜甲甘寒,潛陽滋陰。益腎健骨,養(yǎng)血補心。
235鱉甲咸寒,骨蒸熱解。滋陰潛陽,軟堅散結。
(十八)收澀藥、攻毒殺蟲止癢藥
236麻黃根平,收斂之性。固表止汗,治標之品。
237浮小麥甘,固表止汗。益氣養(yǎng)臟,除熱力悍。
238五味子酸,益氣生津。收斂固澀,補腎寧心。
239烏梅安蛔,斂肺止咳。澀腸止瀉,生津止渴。
240訶子苦酸,澀止瀉痢。斂肺止咳,音開咽利。
241豆蔻芬芳,止瀉澀腸。溫中行氣,胃寒腹脹。
242山茱萸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滋陰尤珍。
243桑螵蛸咸,味甘性平。補腎助陽,縮尿固精。
244金櫻子酸,固精縮尿。澀腸止瀉,止帶亦巧。
245海螵止血,制酸止痛,固精止帶,收濕瘡用。
246蓮子苦寒,止帶固精。補脾止瀉,益腎養(yǎng)心。
247芡實性酸,止瀉健脾。益腎固精,除濕帶止。
248椿皮殺蟲,清熱燥濕,止帶止瀉,止血亦適。
249硫黃性溫,歸腎膀胱。殺蟲止癢,通便壯陽。
250蛇床子苦,殺蟲止癢,燥濕解毒,溫腎壯陽。
七特性記憶法
辛夷:鼻淵要藥
白芷:陽明經頭痛要藥
羌活:上半身疼痛要藥
石膏:清瀉肺、胃二經氣分實熱的要藥
黃連:治濕熱瀉痢要藥
生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要藥
連翹:瘡家圣藥
金銀花:治一切癰腫疔瘡陽證的要藥
大黃:積滯便秘之要藥
獨活:尤以下部痹痛為宜
秦艽:尤適于熱痹
木瓜:治風濕痹痛,筋脈拘急之要藥
桑寄生:對肝腎不足之痹痛尤為適宜
白花蛇:透骨搜風,治較重風病要藥
威靈仙:治骨鯁
蒼術:治濕勝中焦,燥濕健脾要藥
藿香:芳化濕濁要藥
茯苓:利水滲濕要藥
金錢草:為治療沁尿系結石要藥
茵陳草:治濕熱黃疸要藥
附子: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肉桂:命門火衰之要藥
吳茱萸:治肝寒氣滯渚痛之要藥
橘皮:治痰要藥
香附:疏肝解郁,行氣止痛要藥
山楂:消化油膩肉食積滯之要藥
檳榔:對豬肉絳蟲療效佳
地榆:治燙傷之要藥,下焦血熱
白及:收斂止血要藥
三七:傷科要藥
川芎:婦科活血調經之要藥,治頭痛要藥
胡索:專治一身上下諸痛
丹參:婦科要藥
益母草:婦科經產要藥
半夏:燥濕化痰,溫化寒痰要藥,止嘔要藥
羚羊角:肝風內動,驚癇抽搐之要藥
黃芪:補氣要藥
白術:治痰飲水腫良藥,補氣健脾要藥
鹿茸:溫腎壯陽,補督脈.益精血要藥
山茱萸:補益肝腎之要藥
當歸:補血要藥,婦科要藥,外科常用藥
熟地黃:補血要藥,滋陰主藥
鱉甲:陰虛發(fā)熱的要藥
八同異記憶法
1.透疹――荊芥、薄荷、牛蒡子、蟬蛻、升麻、葛根、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炒炭止血的藥物是荊芥
既能透疹又能疏肝解郁的藥物是薄荷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散腫的藥物是牛蒡子
既能透疹又能明目退翳的藥物是蟬蛻
既能透疹又能升舉陽氣的藥物是升麻
既能透疹又能生津止渴、升陽止瀉的藥物是葛根
既能透疹又能涼血解毒的藥物是紫草
既能透疹又能解毒的藥物是牛蒡子、升麻、紫草
2.通竅――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
既能通鼻竅又能消腫排膿的藥物是白芷
既能通鼻竅又能溫肺化飲的藥物是細辛
既能通鼻竅又能解表的藥物是白芷、細辛、辛夷、蒼耳子
3.清肝明目――羚羊角、熊膽、桑葉、菊花、秦皮、決明子、車前子、石決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疏散風熱的藥物是桑葉、菊花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解表清肺潤燥的藥物是桑葉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的藥物是菊花、羚羊角、熊膽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燥濕止痢止帶的藥物是秦皮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清熱解毒、息風止痙的藥物是羚羊角、熊膽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抑肝陽、息風止痙的藥物是羚羊角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潤腸通便的藥物是決明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利尿通淋、清肺化痰的藥物是車前子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的藥物是石決明、珍珠母
既能清肝明目又能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的藥物是珍珠母
4.清虛熱――知母、牡丹皮、秦艽、青蒿、地骨皮、胡黃連、鱉甲、銀柴胡
專清虛熱的藥物是銀柴胡
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潤燥的藥物是知母
既能清虛熱又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藥物是牡丹皮
既能清虛熱又能解暑截瘧的藥物是青蒿
既能清虛熱又能清肺降火、涼血止血的藥物是地骨皮
既能清虛熱又能除疳熱、清濕熱的藥物是胡黃連
既能清虛熱又能祛風濕、清濕熱的藥物是秦艽
既能清虛熱又能滋陰潛陽、軟堅散結的藥物是鱉甲
5.下乳――關木通、穿山甲
既能下乳又能利尿通淋的藥物是關木通
既能下乳又能活血消百、消腫排膿的藥物是穿山甲
6.截瘧――青蒿、生何首烏、檳榔、常山
既能截瘧又能清熱解暑的藥物是青蒿
既能截瘧又能潤腸通便、解毒的藥物是生何首烏
既能截瘧又能吐痰涎的藥物是常山
既能截瘧又能驅蟲消積、行氣利水的藥物是檳榔
7.安胎――紫蘇、黃芩、砂仁、桑寄生、杜仲、續(xù)斷、菟絲子、白術、苧麻根、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解表、行氣寬中的藥物是紫蘇
既能安胎又能清熱燥濕的藥物是黃芩
既能安胎又能化濕行氣的藥物是砂仁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強筋骨的藥物是桑寄生、杜仲、續(xù)斷
既能安胎又能補肝腎、祛風濕、強筋骨的藥物是桑寄生
既能安胎又能涼血止血、解毒的藥物是黃芩、苧麻根
既能安胎又能溫經止血的藥物是艾葉
既能安胎又能補氣、健脾、止汗的藥物是白術
既能安胎又能補腎固精、養(yǎng)肝明目的藥物是菟絲子
8.開竅――郁金、皂莢、麝香、冰片、蟾蜍、蘇合香、石菖蒲、牛黃、遠志
既能開竅又能活血通經的藥物是麝香
既能開竅又能外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是冰片
既能開竅又能寧神化濕和胃的藥物是石菖蒲
既能開竅又能解毒止痛的藥物是蟾蜍
既能開竅又能熄風止痙、清熱解毒的藥物是牛黃
既能開竅又能寧心安神、祛痰、消散癰腫的藥物是遠志
9.殺蟲――苦參、貫眾、蘆薈、牽牛子、花椒、川楝子、苦楝皮、檳榔、百部
(皂莢、雷公藤、仙鶴草、使君子、南瓜子、鶴草芽、雷丸)
既能殺蟲又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藥物是貫眾
既能殺蟲又能瀉下清肝的藥物是蘆薈
既能殺蟲又能逐水去積的藥物是牽牛子
既能殺蟲又能溫中止痛的藥物是花椒
既能殺蟲又能療癬的藥物是川楝子、苦楝皮
既能殺蟲又能行氣止痛的藥物是川楝子
既能殺蟲又能消積行氣的藥物是檳榔
既能殺蟲又能潤肺止咳的藥物是百部
10.潤腸通便――郁李仁、火麻仁、桃仁、當歸、瓜蔞(仁)、決明子、(苦)杏仁、蘇子、肉豆蔻、生首烏、硫黃、柏子仁、知母、虎杖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利水消腫的藥物是郁李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清肝明目的藥物是決明子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活血祛瘀的藥物是當歸、桃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清熱化痰、寬胸散結的藥物是瓜蔞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止咳平喘的藥物是杏仁、蘇子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腎陽、益精血的藥物是肉蓯蓉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血調經的藥物是當歸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解毒截瘧的藥物是生首烏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陽的藥物是肉蓯蓉、硫黃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補血的藥物是當歸、桃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養(yǎng)心安神的藥物是柏子仁
既能潤腸通便又能養(yǎng)陰的藥物是麥冬
免費聽老師講課?點擊這里!執(zhí)業(yè)藥師3天免費試學服務
環(huán)球網校醫(yī)學考試網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huán)球網校醫(yī)學考試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環(huán)球網校醫(yī)學考試網老師聯系方式:62126633-6749 專業(yè)老師QQ群:328632537
最新資訊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知識點概述:土鱉蟲(䗪蟲)2024-11-13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西藥考點:丙磺舒2024-11-13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西藥考點:秋水仙堿2024-11-13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知識點概述:石決明2024-11-13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知識點概述:血竭2024-11-12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知識點概述:沒藥2024-11-12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西藥考點:布洛芬2024-11-12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西藥考點:吲哚美辛2024-11-12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西藥考點:坎地沙坦2024-11-09
- 2025年執(zhí)業(yè)藥師中藥知識點概述:茯苓202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