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執(zhí)業(yè)藥師 > 執(zhí)業(yè)藥師備考資料 > 2015執(zhí)業(yè)藥師常用單味中藥:止血藥

2015執(zhí)業(yè)藥師常用單味中藥:止血藥

更新時間:2015-08-24 14:14:36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校 瀏覽185收藏92

執(zhí)業(yè)藥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yù)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摘要】2015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臨近,為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復(fù)習(xí)并順利通過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小編特整理2015執(zhí)業(yè)藥師常用單味中藥:止血藥詳細(xì)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備考有幫助。  相關(guān)推薦:2015執(zhí)業(yè)藥師常用

  【摘要】2015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臨近,為幫助大家更高效的復(fù)習(xí)并順利通過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小編特整理2015執(zhí)業(yè)藥師常用單味中藥:止血藥詳細(xì)內(nèi)容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備考有幫助。

  相關(guān)推薦:2015執(zhí)業(yè)藥師常用單味中藥匯總

  【功效】止血,并分別兼有清熱涼血、化瘀、收澀及散寒溫經(jīng)等功效

  【適應(yīng)范圍】咯血、咳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及創(chuàng)傷出血等,兼治血熱血瘀、瘡腫及胃寒等證。

  【分類及各類性能特點】按性能共分四類

  (1)涼血止血:味或苦或甘而性寒涼,均能清血分之熱而止血,主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證,過量濫用有留瘀之害。

  (2)化瘀止血藥:性昧雖各異,但卻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主治瘀血內(nèi)阻、血不循經(jīng)之出血證,有止血不留瘀之長,為治出血之佳品。

  (3)收斂止血藥:味多澀,或質(zhì)黏,或為炭類,性多平,或涼而不甚寒,雖善收澀止血,主治各種出血而無瘀滯者,但有留瘀戀邪之弊,若有瘀血或邪實者慎用。

  (4)溫經(jīng)止血藥:性溫?zé),善溫脾陽、固沖脈而統(tǒng)攝血液而止血,主治脾不統(tǒng)血、沖脈失固之虛寒性出血。

  【配伍】血熱妄行者,配清熱涼血藥;陰虛陽亢者,配滋陰潛陽藥;瘀血阻滯而出血不止者,配活血行氣藥;虛寒性出血者,應(yīng)根據(jù)病情配溫陽、益氣、健脾等藥同用。出血過多而致氣虛欲脫者,如單用止血藥,則緩不濟急,應(yīng)急予大補元氣之藥,以益氣固脫。

  【使用注意】在使用涼血止血和收澀止血藥時,必須注意有無瘀血,若有瘀血未盡,應(yīng)酌加活血化瘀藥,不能單純止血,以免留瘀。

  大 薊

  【性味歸經(jīng)】甘、苦,涼。歸心、肝經(jīng)。

  【性能特點】苦涼清泄,甘能解毒,入心肝經(jīng)。既清血分熱邪而涼血止血,為治血熱出血之要藥,又散瘀解毒而消癰腫,為治癰腫瘡毒所常用。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消癰。

  【主治病證】

  (1)血熱咯血、衄血、吐血、崩漏及尿血。

  (2)瘡癰腫毒。

  【配伍】大薊配小薊:兩藥均性涼,功能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同用則藥力更強,治血熱出血諸證及熱毒瘡腫。

  【用量用法】9~15g,鮮品可用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使用注意】清泄散瘀,孕婦及無瘀滯者慎服,脾胃虛寒者忌用。

  小 薊

  【性味歸經(jīng)】甘、苦,涼。歸心、肝經(jīng)。

  【性能特點】苦涼清泄,甘能解毒,入心肝經(jīng)。功似大薊而力稍弱,亦為治血熱出血及熱毒瘡腫所常用。且兼利尿,最善治尿血、血淋。

  【功效】涼血止血,散瘀消癰。

  【主治病證】

  (1)血熱尿血、咯血、衄血、吐血及崩漏。尤善治尿血、血淋。

  (2)熱毒瘡癰,血淋。

  【用量用法】9~15g,鮮品可用30~60g。外用鮮品適量,搗敷患處。

  【使用注意】性涼,脾虛便溏或泄瀉者慎服。

  【鑒別用藥】

  大薊、小薊:均辛涼,歸心肝經(jīng),均能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癰,治血熱妄行諸出血證。

  不同:大薊涼血止血力強,多用于吐、咯及崩漏;小薊則藥力較弱,又能利尿,多用于尿血、血淋。

  地 榆

  【性味歸經(jīng)】苦、酸,微寒。歸肝、胃、大腸經(jīng)。

  【性能特點】苦寒泄降,味酸收斂,入肝胃大腸經(jīng),作用偏于下焦。既善泄熱涼血、收斂止血,治血熱妄行,尤宜下焦出血;又能瀉火解毒、斂瘡,治燙傷及瘡瘍。

  【功效】涼血止血,解毒斂瘡。

  【主治病證】

  (1)血熱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痔血、崩漏及月經(jīng)過多。為治血熱出血特別是下焦出血之佳品;

  (2)燙傷,濕疹,皮膚潰爛。為治水火燙傷之要藥。

  【配伍】地榆配槐角:地榆微寒,善清下焦血分之熱而涼血止血;槐角微寒,善清大腸之火而涼血止血。兩藥相合,可治血熱出血諸證,尤宜痔腫出血及便血。

  【用量用法】9~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對于大面積燒傷,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以防其所含水解型鞣質(zhì)被機體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白茅根

  【性味歸經(jīng)】甘,寒。歸肺、胃、膀胱經(jīng)。

  【性能特點】甘寒清利。入心經(jīng)血分,能涼血止血,為治血熱妄行之要藥;入肺胃氣分,能清肺胃蘊熱而生津止嘔,治熱病、胃熱、肺熱所常用;入膀胱經(jīng),能清利濕熱而利尿,為治濕熱蘊結(jié)之佳品。并有甘寒而不膩膈傷胃,利尿而不傷津之特點。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生津,利尿通淋。

  【主治病證】

  (1)血熱衄血、咯血、咳血、吐血及尿血等證。

  (2)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

  (3)血淋,熱淋,小便不利,水腫,濕熱黃疸。

  【用量用法】9~30g,鮮品可用30~60g。以鮮品為佳。

  【使用注意】性寒,脾胃虛寒及血分無熱者忌用。

  【鑒別用藥】

  白茅根和蘆根均甘寒,清熱生津、止嘔、利尿,治熱病煩渴、胃熱嘔噦、肺熱咳嗽、熱淋、血淋及水腫等證。并同具不傷胃、不膩隔之長。

  不同的是:白茅根偏入血分,涼血止血見長;蘆根則長于清透氣分之熱,可治熱病傷津,心煩口渴,且能排膿。又治小兒麻疹:肺癰吐膿。

  白 及

  【性味歸經(jīng)】苦、甘、澀,微寒。歸肺、肝、胃經(jīng)。

  【性能特點】甘澀質(zhì)黏,苦寒清泄,入肺肝胃經(jīng)。善收斂止血,兼益肺胃,治體內(nèi)外出血,最宜肺胃損傷之咯血、吐血,以及肺癰咳吐膿血。善消腫生肌,治癰疽瘡瘍,初起未膿服之可消,潰久不斂敷之可愈;治燙傷、皮膚皸裂、肛裂,外用能促進(jìn)創(chuàng)口愈合。

  【功效】收斂止血,消腫生肌。

  【主治病證】

  (1)咯血,咳血,衄血,吐血,外傷出血。以治肺胃損傷之咯血、吐血最宜。

  (2)瘡癰腫毒,燙傷,手足皸裂,肛裂。

  (3)肺癰而咳吐腥痰膿血日漸減少者。

  【配伍】白及配三七:兩藥相合,寒熱相平,行止并施,止血而不留瘀,可治各種出血,內(nèi)服外用皆宜。

  白及配桑螵蛸(烏賊骨):不但止血力強,且促進(jìn)潰瘍愈合,治胃出血之吐血、便血效佳。

  【用量用法】6~15g。研末服,每次3~6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反烏頭。

  三 七

  【性味歸經(jīng)】甘、微苦,溫。歸肝、胃經(jīng)。

  【性能特點】苦泄溫通,甘能補虛,行止兼?zhèn),主泄兼補。入肝、胃經(jīng),既化瘀血而止血,又活血而止痛,還兼補虛而強體,具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之長,為治出血、瘀血諸證之良藥,兼體虛者更宜。

  【功效】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主治病證】

  (1)體內(nèi)外各種出血病證。

  (2)跌打損傷,瘀滯腫痛。

  (3)胸腹刺痛。

  【用量用法】3~9g。研粉吞服,每次1~3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性溫,治出血而見陰虛口干者,須配滋陰涼血藥同用。

  【藥理】有止血、抗血栓、擴張血管、降血壓、抗心肌缺血、康腦缺血、抗心律失常、抗炎、鎮(zhèn)痛、鎮(zhèn)靜、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調(diào)節(jié)糖代謝、保肝、抗衰老、抗輻射、抗菌及抗腫瘤等作用。

  茜 草

  【性味歸經(jīng)】苦,寒。歸肝經(jīng)。

  【性能特點】苦寒泄降,專入肝經(jīng)。既涼血止血,又活血祛瘀,且炒炭與生用功效各異。炒炭化瘀涼血而止血,治血瘀夾熱之出血;生用則活血涼血而化瘀通經(jīng),治血瘀有熱之經(jīng)閉痛經(jīng)及跌打瘀腫。

  【功效】涼血、祛瘀、止血,通經(jīng)。

  【主治病證】

  (1)咯血,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等。

  (2)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腫痛,痹證關(guān)節(jié)痛。

  【用量用法】6~10g。止血宜炒炭用,活血祛瘀則生用。

  【使用注意】苦寒降泄,脾胃虛寒及無瘀滯者慎服。

  【鑒別用藥】

  三七、蒲黃、茜草均化瘀止血,既治淤血阻滯、血不歸經(jīng)出血證,又治淤血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心腹淤痛及跌打腫痛。

  不同:三七化瘀止血力強,化瘀不傷正,出血或淤血兼體虛有寒者用之為宜。蒲黃性平,生用炒用均止血,生用活血化淤止血,兼利尿,淤血出血無論寒熱均宜,尤善治尿血,又治血淋;炒炭則收斂止血略兼化淤。茜草性寒,化淤止血多炒炭用,瘀阻出血兼熱者用之為宜;生用則涼血活血通經(jīng),淤血夾熱者宜用之,又治關(guān)節(jié)痹痛。

  蒲 黃

  【性味歸經(jīng)】甘,平。歸肝、心包經(jīng)。

  【性能特點】甘緩不峻,性平不偏,入肝與心包經(jīng),生用與炒用功別。生用活血化瘀止血,兼利尿;炒炭長于收澀,略兼化瘀,止血力較強。善治出血及瘀血諸痛,無論寒熱均可。

  【功效】活血祛瘀,收斂止血,利尿通淋。

  【主治病證】

  (1)咯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傷出血。最宜治尿血。

  (2)血瘀心腹疼痛、痛經(jīng),產(chǎn)后瘀阻。

  (3)血淋澀痛。

  【配伍】蒲黃配五靈脂:無論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化瘀止血,善治血瘀胸脅心腹諸痛及血瘀出血。

  【用量用法】5~10g,包煎。外用適量。止血宜炒炭用,活血宜生用。

  【使用注意】生蒲黃有收縮子宮作用,故孕婦忌服。

  【藥理】本品有促進(jìn)血凝、止血、抗血小板聚集、擴張血管、降血壓、抗心肌缺血、抗動脈粥樣硬化、改善微循環(huán)、興奮子宮、抗炎及鎮(zhèn)痛作用。

  艾 葉

  【性味歸經(jīng)】辛、苦,溫。歸肝、脾、腎經(jīng)。

  【性能特點】辛香行散,苦燥溫通,炒炭兼澀斂,入肝脾腎經(jīng)。既善溫經(jīng)脈、理氣血而止血,為治虛寒性出血之要藥,尤宜崩漏與胎漏。又善散寒濕、暖子宮而止痛,為治經(jīng)寒痛經(jīng)、寒濕帶下、宮冷不孕及脘腹冷痛所常用。用治濕疹瘙癢,可收燥濕止癢之功;用于溫灸,可收溫經(jīng)止痛之效。

  【功效】溫經(jīng)止血,散寒止痛。

  【主治病證】

  (1)虛寒性崩漏下血等。

  (2)經(jīng)寒痛經(jīng)、月經(jīng)不調(diào),帶下清稀,宮冷不孕。

  (3)脘腹冷痛。

  此外,外用治濕疹瘙癢,并用于溫灸。

  【配伍】艾葉配阿膠:艾葉性溫,功善散寒暖宮、溫經(jīng)止血,并能調(diào)經(jīng)安胎;阿膠性平,功能養(yǎng)血止血。兩藥相合,既養(yǎng)血止血,又散寒暖宮調(diào)經(jīng),治崩漏經(jīng)多屬血虛有寒之證。

  【用量用法】3~9g。外用適量,供溫灸或熏洗用。溫經(jīng)止血宜炒炭用,散寒止痛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辛香溫燥,故不可過量或持續(xù)服用,陰虛血熱者忌服。

  槐 花

  【藥性】苦,微寒。歸肝、大腸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清肝瀉火。

  【主治病證】

  (1)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

  (2)肝火上炎之頭痛目赤。

  【用量用法】6~9g。止血宜炒炭,瀉火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味苦性微寒,有傷陽生寒之弊,故脾胃虛寒者慎服。

  【鑒別用藥】

  地榆與槐花:均涼血止血,治血熱妄行出血證,常同用。

  不同:地榆善清下焦血分之熱,善治婦女血熱崩漏、經(jīng)多;還能解毒斂瘡。槐花善清肝,且兼潤腸,最適于痔瘡腫痛出血,兼熱結(jié)便秘及肝熱目赤。

  側(cè)柏葉

  【藥性】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祛痰止咳。

  【主治病證】

  (1)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外傷出血。

  (2)咳喘痰多。

  (3)外用治燙傷及脫發(fā)。

  【用量用法】6~12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苦寒黏澀,虛寒者不宜單用,出血有淤血者慎服。

  苧麻根

  【藥性】甘,寒。歸心、肝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清熱安胎,利尿,解毒。

  【主治】

  (1)血熱咯血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紫癜。

  (2)胎動不安,胎漏下血。

  (3)濕熱淋痛,熱毒瘡腫,蛇蟲咬傷。

  【用量用法】10~15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性寒,脾胃虛寒及血分無熱者不宜服。

  仙鶴草

  【性味】苦、澀,平。歸肺、肝、脾經(jīng)。

  【功效】收斂止血,截瘧,止痢,解毒,殺蟲。

  【主治病證】

  (1)咯血,咳血,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

  (2)久泄久痢。

  (3)瘧疾,癰腫瘡毒。

  (4)滴蟲性陰道炎所致的陰癢帶下。

  (5)脫力勞傷。

  【用量用法】6~12,大劑量可用30~60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本品收斂,故瀉痢兼表證發(fā)熱者不宜服。

  炮 姜

  【性味】苦、辛、微澀,溫、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溫經(jīng)止血,溫中止痛。

  【主治病證】

  (1)虛寒性吐血、便血、崩漏等證。

  (2)脾胃虛寒腹痛、吐瀉等。

  【用量用法】3~9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辛熱溫燥,孕婦慎服,陰虛有熱之出血者忌用。

  【鑒別用藥】

  生姜、干姜、炮姜:三者同出一物,均能溫中散寒,治療脾胃寒證。

  不同點:生姜為姜之鮮品,辛味最重,辛散力強,長于發(fā)散表寒,又能止嘔,為治風(fēng)寒表證及胃寒嘔吐的常用藥。干姜為姜之干燥品,辛味有所散失,辛散力減弱,長于溫中散寒,為治脾胃寒證之要藥,并能回陽,溫肺化飲。炮姜經(jīng)過炒黑,辛味全無,辛散作用大減,味變苦澀,以溫經(jīng)止血見長,多用于虛寒性出血證。故前人說:“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守能走,炮姜守而不走”。這是三者的主要區(qū)別。

  棕櫚炭

  【藥性】苦、澀、平。歸肺、肝、大腸經(jīng)。

  【功效】苦澀性平,入肺肝與大腸經(jīng),功專收斂止血。

  【用法】內(nèi)服:3~9g,研末,1~1. 5g。

  【使用注意】收澀力強,出血兼瘀者慎服。

  紫珠葉

  【藥性】苦、澀,涼。歸肝、肺、胃經(jīng)。

  【功效】苦涼清瀉,味澀收斂,主入肺、胃經(jīng)。收斂涼血止血,散瘀解毒消腫。

  【用法】內(nèi)服:3~15g,研末1.5~3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性涼,虛寒性出血慎服。

  藕 節(jié)

  【藥性】甘、澀,平。歸心、肝、胃經(jīng)。

  【功效】甘澀收斂,收斂止血。

  【用法】內(nèi)服:10~15g,大劑量30g,鮮品30~60g,血熱出血夾瘀宜生用;虛寒出血宜炒炭用。

  景天三七

  【藥性】苦、甘,平。歸肝、心經(jīng)。

  【功效】化瘀止血,寧心安神,解毒。

  【用法】內(nèi)服:10~15g,鮮品50~100g,外用:適量。

  血余炭

  【藥性】苦、澀,平。歸肝、胃、膀胱經(jīng)。

  【功效】收斂化瘀止血,利尿。

  【用法】內(nèi)服:5~10g,研末1.5~3g,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氣濁,胃弱者慎服。

  雞冠花

  【藥性】甘、澀,涼。歸肝、大腸經(jīng)。

  【功效】收斂止血,涼血,止帶,止痢。

  【用法】內(nèi)服:6~12g。

  【使用注意】收澀力強,出血兼瘀者慎服。

  典型例題

  【A型題】例題1.三七的功效是

  A.化瘀止血,活血定痛 B.化瘀止血,涼血通經(jīng)

  C.化瘀止血,利尿通淋 D.化瘀止血,收斂止血

  E.化瘀止血,涼血止血

  【答案】A

  【A型題】例題2.尤擅治療尿血、血淋的藥物是

  A.大黃 B.小薊

  C.黃芩 D.梔子

  E.苧麻根

  【答案】B

  【A型題】例題3.功能涼血止血,外用治燙傷及脫發(fā)的藥物是

  A.側(cè)柏葉 B.槐花

  C.大黃 D.石膏

  E.生地

  【答案】A

  【A型題】例題4.既涼血止血,又清瀉肝火的藥物是

  A.槐花 B.大薊

  C.地榆 D.白茅根

  E.側(cè)柏葉

  【答案】A

  【X型題】例題5.能化瘀止血的藥有

  A.三七 B.蒲黃

  C.茜草 D.藕節(jié)

  E.炮姜

  【答案】ABC

  【X型題】例題6.下列哪些具有收斂止血作用

  A.地榆 B.白及

  C.仙鶴草 D.紫珠

  E.血余炭

  【答案】ABCDE

編輯推薦

2015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用書各科教材變化解析匯總

2015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大綱匯總(新版)

2015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考綱變化解讀

2014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中藥學(xué)綜合知識與技能考試真題

《中國執(zhí)業(yè)藥師》雜志,推薦資料匯總

環(huán)球網(wǎng)校醫(yī)學(xué)考試網(wǎng)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huán)球網(wǎng)校醫(yī)學(xué)考試論壇,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一起交流!

分享到: 編輯:蘭蘭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xí)

執(zhí)業(yè)藥師資格查詢

執(zhí)業(yè)藥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執(zhí)業(yè)藥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yù)計用時3分鐘

執(zhí)業(yè)藥師各地入口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dá)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