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fā)展章節(jié)重點:兒童發(fā)展理論
【摘要】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識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兒童日益發(fā)展起來的感知、學習、記憶和推理能力。環(huán)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誠意整理了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fā)展章節(jié)重點:兒童發(fā)展理論,下面還有小節(jié)重點匯總,,大家可自行查看考點整理。
點擊查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fā)展章節(jié)重點整理匯總
精神分析學派是西方現代最重要的學術思潮之一,因為該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奧地利心理學家西蒙·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論又叫弗洛伊德主義,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義(或者叫弗洛伊德學說)和新弗洛伊德主義,代表人物分別是西蒙·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
考點1西蒙·弗洛伊德
西蒙·弗洛伊德(1856--1939),精神分析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1897年創(chuàng)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對人類無意識過程的揭示,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御機制理論。這里我們主要介紹人格結構理論。
1.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西蒙·弗洛伊德第一次從精神動力學或精神分析的角度對幼兒的發(fā)展和行為進行了描述,他認為人格由三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1)本我
人在出生時,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滿足與生俱來的生物本能,當新生兒餓了或尿濕了的時候,他們就會不顧一切地哭鬧,直到有人來滿足他們的需要為止。
(2)自我
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識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兒童日益發(fā)展起來的感知、學習、記憶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尋求更為實際的、被社會允許的方式來滿足本能的需求。所以,當一個學步期兒童想要喝奶時,他會找到媽媽說:“牛奶”,而非哭鬧。隨著自我的不斷成熟,兒童逐漸能更好地控制住毫無理性的本我,獨立尋找到可行的方法來滿足自己的需求。
(3)超我
超我是人格中最高部分,超我在兒童早期已開始發(fā)展,并且主要來自對同性父母的認同,兒童努力像他人一樣,接納別人的價值觀與信念,將成人對他們的要求轉化為自己的行為,形成規(guī)則并自覺遵守。如果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理想,個體就感到驕傲,否則個體就感到焦慮。因此超我遵循的是至善至美原則,是人格的社會成分。
2.人格結構發(fā)展理論
弗洛伊德以身體不同部位獲得性沖動的滿足為標準,將人格發(fā)展劃分為5個階段,其人格發(fā)展理論又稱性心理期發(fā)展論。
口唇期(oral stage):0~1歲,此期嬰幼兒以吸吮、咬和吞咽等口腔活動為主滿足本能和性的需要。例如嬰兒常會把手指或其他能抓到的東西塞到嘴里去吸吮。
肛門期(anal stage):1~3歲,此期兒童性興趣的滿足主要來自于肛門或排便過程。
性器期(phallic stage):3~6歲,此期兒童性生理的分化導致心理的分化,兒童表現出對生殖器的極大興趣,性需求集中于性器官本身。他們不僅通過玩弄性器官獲得滿足,而且通過想象獲得滿足。此期男孩會經歷“戀母情結”(Oedipus complex,俄狄浦斯情結),對于女孩,則經歷“戀父情結”(E1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結)。
潛伏期(latency stage):6~11歲。在這一時期,兒童的興趣轉向外部世界,參加學校和團體的活動,與同伴娛樂、運動,發(fā)展同性的友誼,滿足來自于外界、好奇心、知識、娛樂和運動等。
生殖期(genital stage):12歲以后,這一時期在青春期性器官成熟后即開始,性需求從兩性關系中獲得滿足,有導向的選擇配偶,成為較現實的和社會化的成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第一次強調了早期經驗和家庭教養(yǎng)對學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fā)展的影響,但由于其關于人格結構和發(fā)展階段的假設不能被證實,帶有很強的假設性,因此在應用于學前兒童時仍有很大的局限。
考點2埃里克森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1994)是美國著名精神分析醫(yī)生,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盡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許多觀點,但是他更強調兒童是積極主動且能適應環(huán)境的探索者,強調自我的功能,認為自我不僅僅是解決本我與超我沖突的簡單仲裁者,人在各個發(fā)展階段,都要發(fā)揮自我的功能來處理社會現實問題,以便成功地適應環(huán)境,此外他還特別強調社會文化對人格發(fā)展的影響。
埃里克森認為人生發(fā)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面臨一對危機或沖突。耍想順利進入下一個發(fā)展階段,人就必須要先解決好當前所面臨的危機。
學前兒童的發(fā)展主要處于埃里克森心理社會發(fā)展的前四個階段: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
此階段的發(fā)展任務是獲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嬰兒出生以后就有生物性需求,要吃、要抱、要睡、要有人逗他等,一旦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對周圍的人及世界的信任感。這種對人和環(huán)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以后各階段發(fā)展的基礎,尤其是青年期形成同一性的基礎。此時不要認為嬰兒是一個不懂事的小動物,只要吃飽不哭就行,這就大錯特錯了。此時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沖突期,因為這期間孩子開始認識人了,當孩子哭或餓時,父母是否出現則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問題。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這一品質,它起著增強自我的作用。具有信任感的兒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強烈的未來定向。反之則不敢希望,時時擔憂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義為:“對自己愿望的可實現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勢力、標志生命誕生的怒吼。”
2.兒童早期(1.5~2、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
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志”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這時候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一方面父母必須承擔起控%J1童行為使之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任務,即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訓練兒童大小便,使他們對骯臟的隨地大小便行為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jié)約糧食等;另一方面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否則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對兒童的保護或懲罰不當,兒童就會產生懷疑,并感到害羞。因此,只有更好地把握住“度”的問題,才有利于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埃里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制的決心。”
編輯推薦:
環(huán)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huán)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教師資格論壇,如果你喜歡《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fā)展章節(jié)重點:兒童發(fā)展理論》這篇文章,歡迎點擊Ctrl+D進行收藏,以便隨時查閱。環(huán)球網校教師頻道小編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交流!
【摘要】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識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兒童日益發(fā)展起來的感知、學習、記憶和推理能力。環(huán)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誠意整理了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fā)展章節(jié)重點:兒童發(fā)展理論,下面還有小節(jié)重點匯總,,大家可自行查看考點整理。
點擊查看: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fā)展章節(jié)重點整理匯總
3.學前期(2、3~6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
在這一時期如果幼兒表現出的主動探究行為受到鼓勵,幼兒就會形成主動性,這為他將來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礎。如果成人譏笑幼兒的獨創(chuàng)行為和想象力,那么幼兒就會逐漸失去自信心,這使他們更傾向于生活在別人為他們安排好的狹窄圈子里,缺乏自己開創(chuàng)幸福生活的主動性。
當兒童的主動感超過內疚感時,他們就有了“目的”的品質。埃里克森把目的定義為:“一種正視和追求有價值目標的勇氣,這種勇氣不為幼兒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懲罰的恐懼所限制。"
4.學齡期(6~11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
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學習課程,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另外,如果兒童養(yǎng)成了過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態(tài)度,而對其他方面木然處之,這種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說:“如果他把工作當成他唯一的任務,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價值標準,那他就可能成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們最馴服和最無思想的奴隸。”當兒童的勤奮感大于自卑感時,他們就會獲得有“能力”的品質。
埃里克森說:“能力是不受兒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務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練技能和智慧。”
5.青春期(11~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沖突
一方面青少年本能沖動的高漲會帶來問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臨新的社會要求和社會的沖突而感到困擾和混亂。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務是建立一個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占的情感位置。這一階段的危機是角色混亂。
“這種同一性的感覺也是一種不斷增強的自信心,一種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內在持續(xù)性和同一感(一個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這種自我感覺與一個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覺相稱,很明顯這將為一個人的生涯增添絢麗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機理論用于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上,他說:“如果一個兒童感到他所處于的環(huán)境剝奪了他在未來發(fā)展中獲得自我同一性的種種可能性,他就將以令人吃驚的力量抵抗社會環(huán)境。在人類社會的叢林中,沒有同一性的感覺,就沒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寧做一個壞人,或干脆死人般地活著,也不愿做不倫不類的人,他自由地選擇這一切。”
隨著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誠”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忠誠定義為:“不顧價值系統(tǒng)的必然矛盾,而堅持自己確認的同一性的能力。”
6.成人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
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與他人發(fā)生親密關系的風險。因為與他人發(fā)生愛的關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與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體。這里有自我犧牲或損失,只有這樣才能在戀愛中建立真正親密無間的關系,從而獲得親密感,否則將產生孤獨感。埃里克森把愛定義為“壓制異性間遺傳的對立性而永遠相互奉獻”。
7.成年中期(25~50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
當一個人順利地度過了自我同一性時期,以后的歲月中他將過上幸福充實的生活,生兒育女,關心后代的繁殖和養(yǎng)育。埃里克森認為,生育感有生和育兩層含義,一個人即使沒生過孩子,只要能關心孩子、教育指導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沒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貧乏,他們只對自我關注,只考慮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關心他人(包括兒童)的需要和利益。
在這一時期,人們不僅要生育孩子,同時要承擔社會工作,這是一個人對下一代的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最旺盛的時期,人們將獲得“關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品質。
8.成年晚期(50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
由于進入衰老過程,老人的體力、心理和健康每況愈下,對此他們必須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所以被稱為自我調整對絕望感的心理沖突。
當老人們回顧過去時,可能懷著充實的感情與世告別,也可能懷著絕望走向死亡。自我調整是一種接受自我、承認現實的感受,一種超脫的智慧之感。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調整大于絕望,他將獲得“智慧”的品質,埃里克森把它定義為:“以超然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對死亡的態(tài)度直接影響下一代兒童時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階段和第1階段首尾相連,構成一個循環(huán)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認為,在每一個心理社會發(fā)展階段中,解決了核心問題之后所產生的人格特質,都包括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品質,如果各個階段都保持向積極品質發(fā)展,就算完成了這階段的任務,逐漸實現了健全的人格,否則就會產生心理社會危機,出現情緒障礙,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編輯推薦:
環(huán)球網校友情提示:如果您在此過程中遇到任何疑問,請登錄環(huán)球網校教師資格頻道或教師資格論壇,如果你喜歡《幼兒保教知識與能力學前兒童發(fā)展章節(jié)重點:兒童發(fā)展理論》這篇文章,歡迎點擊Ctrl+D進行收藏,以便隨時查閱。環(huán)球網校教師頻道小編隨時與廣大考生朋友們交流!
最新資訊
- 24下半年遼寧教資面試內容:新增學科考試范圍(丹東)2024-11-29
- 2024下半年初中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美術試講題目范圍2024-11-27
- 24下半年小學數學教資面試題目逐字稿:分數加減混合運算2024-11-26
- 24下半年初中生物教師資格證面試真題教案:鳥2024-11-26
- 2024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答辯試題會問什么?2024-11-26
- 教資面試高中語文??计?,24下半年考生可提前準備2024-11-26
- 24下半年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面試??寄男┱n文?2024-11-26
- 24下半年教師資格證小學數學面試考什么版本?面??荚囶}有哪些?2024-11-26
- 2024下半年怎么備考教師資格證面試試講題,掌握導入方法試,講加分2024-11-25
- 2024下半年教師資格證面試結構化面試時政問題練習202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