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一級建筑師 > 一級建筑師行業(yè)動態(tài) > 建筑的人生下半場

建筑的人生下半場

更新時間:2019-02-12 10:43:20 來源:環(huán)球網(wǎng)校 瀏覽37收藏3

一級建筑師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摘要 人生已經(jīng)要進入下半場了,下半場的人生注定會是更加現(xiàn)實,需要更多的與真實去碰撞,需要面對更多的人生真相,很多的事情可不再是簡單的遮掩與回避就能蒙混過關的。
一直想寫點什么文字,但又感覺不知從何下手,不想用頭腦刻苦的工作出來一些文字,那樣難免會干枯、生澀許多,隨心、隨意的流露出自己內心深處真實的感受,沒有評判,沒有外在標準的制約,自然流淌,渾然天成。

人生已經(jīng)要進入下半場了,下半場的人生注定會是更加現(xiàn)實,需要更多的與真實去碰撞,需要面對更多的人生真相,很多的事情可不再是簡單的遮掩與回避就能蒙混過關的,于是我想我需要為此做點什么準備了。

不知大家有過這樣的感受沒有,現(xiàn)實生活中有時一些很常見的人或事會深深的觸動我們心底的痛處,比如一個他人負面的評價,一個別人不滿的眼神,不屑的表情,做事時一次小小的失意與挫敗,因為自己的疏忽而導致的一些小小意外,這些都有可能讓我們產(chǎn)生或輕或重的情緒反應,如果你深入覺察,這似乎都能讓我們感覺到一點對自己或他人的不滿,而對此我們的第一反應往往是消滅或躲避掉這些外在的人或事,似乎這樣生活就納入了正軌,就在我們的掌控之中了,但事實似乎并沒有這么簡單,問題根源在于我們的內心,是我們內心某種未被解決的沖突以及它留下的創(chuàng)傷在作祟,解決不了這種內在沖突,就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痛苦,因為外在的事物是消滅不完的,而且不是完全由我們掌控的,只要一有類似的情境發(fā)生,那個內在的機關就會被觸動,痛苦就會油然而生。

那么那個內在的機關到底是什么呢?這種未被解決的沖突又是如何產(chǎn)生的呢?到底是什么讓它如此深刻牢固持久的根植于我們的內心呢?它是我們成長過程中一次次慘痛的經(jīng)歷,一次次被羞恥感深深包圍的體驗。也許是那一次你的成績沒能考過你鄰居家的小伙伴,你的父母感覺你讓他們特別的沒有面子,因此對你特別的失望,他們用他們帶刺的言語與難看的臉色來精準地表達著這一切;也許那一次你只是想把自己打扮的漂亮一點,你穿上了那個不合時令但你非常喜歡的衣服,卻被身邊的長輩奚落為“臭美”,被身邊的小伙伴拿來當作捉弄的笑柄;也許那一次你渴望了許久一心想要得到那個小小的玩具或者一本連環(huán)畫,當你鼓足了勇氣表達出來你的意愿之后,卻被你的養(yǎng)育人評價為“不懂事”、“太幼稚”,直接就給不加考慮地拒絕了;也許那一次你用了好大力氣但依然沒有把事情做好,你是如此的無助與沮喪,可你的父母卻指責你多么沒用,同時還說你看人家誰誰怎么就能做得那么好;也許那是一次你被別人欺辱了,于是你用身體去反擊,回家后爸媽看到那個臉上帶著傷痕的你卻說:人家家長找上門來怎么辦?你怎么總是給家里惹事啊?他怎么不欺負別人就欺負你呢?肯定是你哪里做得不夠好吧?望著他們那充滿著驚慌與不安的神情,你怎一失望了得,這讓幼小的你深刻地體會到了腹背受敵的感覺,你從此知道了家不總能是你避風的港灣,對于你的傷口而言,家反而意味著某種危險;也許那是一次你坐在飯桌前由于孩童時期的好動頑皮不小心打翻了那碗飯,于是你被足足的訓斥了半個多鐘頭,什么陳芝麻爛谷子的都給你翻出來了,從你的頭到你的腳,你被數(shù)落的一無是處,你被批的體無完膚,讓你深刻的意識到此時的你是多么的被嫌棄,你是他們的負擔與累贅,被深深的羞恥感包圍的你感覺如此的局促不安,你想找個縫隙鉆進去好暫時的逃離這個不歡迎你的世界;當然了,也許還有很多很多類似的那一次,甚至還有很多你都不敢再去回憶和已經(jīng)忘記了的那一次,由于它們讓你感覺太痛了,為了保護自己不那么難受,你生生的選擇了否認和遺忘,將它們深深的壓入了你的潛意識,你以為它們都不存在了,可它們卻從未消失過,它們如影隨形的跟著你,只要一有類似的外部情境,那些內心的創(chuàng)傷就會被立刻激發(fā)出來,于是你就會感到某種程度的痛苦、無助、委屈、惶恐、憤怒、沮喪、悲傷,以及各種各樣的軀體反應,如手腳冰冷、肌肉緊張、如鯁在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等等不一而足。

說說我自己吧,有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總是試圖去說服別人,我似乎認為只有別人認同了我,我才能自我認同,而這無形當中就會導致我把“自我被認同”的權利授予了別人,這樣當我準備做什么事情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看看別人的反應,看看是否符合別人的標準,總之,別人的臉色在某種程度上便成為了我的行動指南,可悲之余亦可嘆、可憐。我不能面對他人的失望,不能承受他人的不滿,一旦對方表現(xiàn)出了這些,我就會立即去反省自己,立即去調整自己的行為,以符合他人的期待,扭轉眼前的局面。而這,就是典型的通過解決外部世界的問題來回避內心世界的沖突,如果不能真正的面對和解決這種內心世界的沖突,那永遠無法真正的化解痛苦,也就談不上什么療愈。

要解決這種內在沖突,我們首先需要面對它,需要看到它,需要理解到它的本來面目,它本質上其實就是一種對自己實際情況的不接納,對自己真實狀況的一種排斥,正如那位印度哲人所說,一切問題源自我們拒絕接受真相。那么真相到底為什么讓我們這般談虎色變呢?為什么會讓我們這么難以接受呢?因為痛苦,因為那些不公正的外在評判標準和對待方式所帶來的痛苦。當我們做某件事情的實際能力、實際水平不符合外界期待的時候,我們就會被評價為糟糕的、不好的、甚至是自不量力的、丟人現(xiàn)眼的;當我們在某種對未知的嘗試中失利的時候,我們會被定義為愛出風頭的,不安分守己的,不腳踏實地的;當我們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意愿并堅持按自己的意愿而活的時候,我們被看做是自私自利的,不識大體顧大局的,是不聽話的,是不體諒長輩難處的,甚至是不孝的;當我們不想再活在世俗推崇的價值標準之下,不想那么“功利”那么“上進”的時候,我們被指責為是不思進取的,自甘墮落的;當我們拼盡全力,卻也敗得一塌糊涂、身心疲憊的時候,我們是如此的沮喪、失落、難過,我們有想哭的欲望,可我們卻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掩飾著這一切,如履薄冰一般,因為如不這樣,我們存在的那個外部環(huán)境會把我們定義成失敗者,定義為loser,那可是一個相當丑陋的標簽,附帶著太多的羞恥感,足以讓人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成為壓倒驢子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此種種,不再一一列舉,總而言之,是這些傷痛,讓我們對某些情境望而卻步、避之唯恐不及。

想必這些都是我們這些每個曾經(jīng)的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或多或少的經(jīng)歷吧,甚至對于很多人而言這些文字遠遠不足以描述完他(她)的感受,所有的這些感受都是我們在養(yǎng)育過程當中沒有被正確對待的結果,種種內在需求沒有被看到的結果。也許你還沉浸在那種不能質疑與否定父母的固有觀念之中,因為那樣會激發(fā)你對他們深深的背叛感與愧疚感;也許你的思維還被嚴格限制在那種不能越雷池一步的令行禁止之中,但你忘了這本身就是一種被控制、不自由的體現(xiàn),這本身就是一種對真相的回避。我們在這里只是出于為了找出問題的根源進而有助于尋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為目的,而不是為了找誰秋后算賬。父母也和你一樣,他們只是肉體凡胎的人,他們只是這大千世界蕓蕓眾生中普通的一員,不管他們在你心目當中是如何的高大與神圣,但他們終究不會是神,而是會犯錯的人,犯這樣或那樣或淺或深的錯誤,犯一切人類可能會犯的錯誤,當你意識到了這一點,你也就可以慢慢的開始能夠客觀的來看待他們對待你的那些方式了。

雖然我們帶著或多或少的這樣或那樣的成長創(chuàng)傷,但我們終究是已經(jīng)長大了,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慢慢的自立了,我們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有了獨屬自己的覺察,最重要的是我們可以自我負責了,我們也越來越清晰的意識到,我們就是這世間普普通通的一個人,我們有一切人類都具有的七情六欲、自私貪婪,我們是平凡而完整的人,具有人類的一切基本屬性:

1.我們是一個有這樣的優(yōu)勢或那樣的不足的人,我們是各自不同的人,作為一個人,我們有著很強很強的局限性,我們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的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能掌控的事物是有限的,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探索是有限的,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也必然是有限的,而且是一步步積累的,不能一蹴而就的。而所有的這些所謂的有限與不同就必然造成這樣的客觀結果:這個世界會有很多我們不能理解的事物,我們做某件事情的能力會是參差不齊的,我們的天賦是不一樣的,我們的經(jīng)驗也是不同的,我們擅長的東西也是各異的,我們做了好大努力才能達到的效果還沒有別人輕輕松松做來的好,我們無法事事做得好,我們在沒有足夠實踐積累的前提下就是無法做到駕輕就熟、游刃有余,對于天災人禍以及人生中的各種無常,我們就是無法用自己的力量去掌控或規(guī)避。

2.與此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我們是有自己獨立意志的,我們每個人都終究是要成為他(她)自己的,我們都希望活出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意愿,而不僅僅是別人期待的樣子,我們不想做任何人的傀儡,不愿做包括父母在內的任何人實現(xiàn)其人生愿景的道具,而父母如果做到了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去在這個世界上自由的探索,適度的給予一些建議和引導,同時頂住了外部世界的功利與焦慮,那對孩子的成長是一種得天獨厚的養(yǎng)分,這是做父母的擔當,這是很了不起的一種能力,這需要父母有一個足夠強大的內心。即便父母不能做到這么給力,那么至少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這也是一種對孩子真正的尊重,對孩子邊界的尊重,這是一個成年人最大的修養(yǎng),更是孩子的一種幸運。

而看到了所有這些,都有助于我們對真實的接納,對真實的自己的接納,看到了我們最真實的樣子,不去評判它,多去理解它,多用因果關系去看待事物的發(fā)展,客觀、公正、全面的去看待事物的結果,而不是一味的自我歸因、自我責備,改變能改變的,接受不能改變的。我們也就更能如實的來看待自己的成敗得失,能接受自己的不那么優(yōu)秀,能承受自己不符合他人期待,能更多的接受有些時候自己就是無力回天,自己的生活有時候就是那么一地的雞毛,就是那么失控與無奈,我們也就能分清哪些是老天的事,哪些是別人的事,哪些才是自己的事。面對真實,接納真實,是最最需要智慧和勇氣的,這勇氣來源于我們給予自己更多的理解與關愛,理解了我們才容易接受,關愛能讓我們更加有力量,而智慧則來源于我們面對自己痛苦與情緒時的向內覺察,也就是所謂的內觀,看看眼前的事情到底是觸發(fā)了自己內心什么樣的感受,而這感受又是出自內心什么樣的信念,而這信念又是如何在過往中形成的,用這樣的信念標準來要求自己是否公正合理,它是不是來源于過去我們被不正確對待的經(jīng)歷所得到的體驗,覺察到這一步的時候,有些東西可能就開始松動了。長此以往,我們就會越來越理解自己,更多的與自己和解了。如此,我們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也將更加有效,我們也將獲得更多的自由了,因為我們不需要再去刻意回避或消滅這些外部事件了,我們也就不再受控于它們了,不再與真實去抗爭,也不用再花費大量的精力去進行心理建設以彌補內心損耗了,我們將能夠更加如實的來對待自己,對待這個世界了。正所謂,真實勝過完美。

如此這般,我們就實現(xiàn)了一個從外部世界的事件到內心感受被激發(fā),從內心世界的覺察與修正,最后又反饋到與外部世界的相處上來這樣一個內外交互影響的循環(huán)過程。下面我用一個我的朋友的實際例子來說明一下這個過程。

我這個朋友是一個已過而立之年的人,他有著一個控制欲極強的父親,從小成長的過程中存在著被太多的干預,也就意味著邊界經(jīng)常被侵犯,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變得敏感與不自信,當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自己不能被理解不能被尊重的情境發(fā)生時,他的情緒就會很劇烈的被激起,其程度遠超出與當前事件所匹配的程度,也就是說他成長的過往中被壓抑著沒有被處理的情緒會在這一瞬間被勾起,他把本來是對應曾經(jīng)的那個人的情緒發(fā)泄給了當前的這個人,這是一種心理學上講的移情。隨著對心理學的學習,他慢慢開始在那個被情緒淹沒的瞬間讓自己跳出來,看看到底發(fā)生了什么,是對方的什么語言和行為讓自己解讀到了沒有被尊重,是不是自己過于敏感了,還有沒有其它可能存在的解讀,即便是自己真的沒有被尊重又能怎么樣呢?這時他發(fā)現(xiàn)了一個邏輯,如果自己沒有被尊重那么則意味著自己是不好的,是糟糕的,是不被歡迎的。那么問題來了,自己的好壞是以什么標準來評判的呢?這個標準又是誰說了算呢?僅僅因為眼前這個人沒有尊重自己我們就可以把自己定義成不好的嗎?這樣是不是對自己也太不負責任了,太有失公允了呢?難道我們只要不符合他人標準的時候就可以被定義為不好的嗎?更何況還有可能這個人從小就沒有被好好教導如何去尊重別人呢,別忘了每個人都有屬于他自身的你所不了解的局限性啊。事實上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是值得被尊重的,用自己主觀臆斷的標準去簡單粗暴地衡量他人這本身就是一種修養(yǎng)與認知不足的體現(xiàn)。想到這里的時候,我這位朋友的內心開始慢慢的云開霧散了,開始慢慢的平靜下來了,他又開始回想這種負面的體驗最早發(fā)生在怎樣的情景之中,他想到了他的父親,想到了當年他父親無數(shù)次地無視他的意愿,而是將自己意愿強加到他身上的那種種早已遙遠而模糊的經(jīng)歷,盡管記憶不再那么清晰,但那些體驗卻似乎從未變得陌生,它們是那樣的刻骨銘心。那時的他還那么小,像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必須依靠父親才能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所以父親就是他的天,是他生殺予奪的神,父親是如此的高大與權威,而他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幾乎是零,父親對他的態(tài)度,就是他自我評價的唯一尺碼,他沒有能力去質疑父親,他更不敢去違背父親的意志,因為那意味著被拋棄的危險,而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而言,被拋棄幾乎等同于死亡,所以他只能默默的忍受著,默默的服從著,而偏偏父親又是一個控制欲望如此強烈的人,他能清晰的感受到父親內心深處對生活的那種恐慌與焦慮,他只能默默的承受著父親傳遞給他的這一切。那樣的日子太壓抑太痛苦了,以至于成年后的他總是不愿回家,不愿面對那個同時給自己帶來生命與傷害的父親,他想要恨父親,淋漓盡致地去恨,可是由于老家世代相傳的那些愚孝的觀念深深的束縛著他,這又會給他帶來無盡的恐懼與愧疚,于是他開始轉而恨自己,恨自己為什么當初不反抗,恨自己的無能,恨自己當初為什么不以死相拼。。。。。。。而所有的這些,與眼前的情景又是多么的相符,很明顯,他把那些過往的情緒帶到了眼前的情境之中,他因為小時候的自己無法質疑父親的態(tài)度、做法,所以現(xiàn)在也想當然地沒去質疑眼前這個人的態(tài)度與做法,他把對方對自己的評價不假思索的當做了自我評價的標準,他看到了自己那么多曾經(jīng)的委屈,曾經(jīng)的感受,他深刻的意識到自己這一路走來是有多么的不易,他開始慢慢的越來越能理解自己了,于是突然明白了什么叫做與自己和解,其實和解已經(jīng)悄悄地發(fā)生了,就在他的內心里。這時的他已經(jīng)不再需要急于去審視自己調整自己以符合對方的標準了,更不需要極力去向對方證明、解釋、說服對方以讓對方的回應符合自己的期待了,那么他也與這個世界開始和解了。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wǎng)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一級建筑師資格查詢

一級建筑師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一級建筑師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shù)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wǎng)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