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自學考試 > 自學考試備考資料 > 2011年自學考試“政治經濟學”復習資料

2011年自學考試“政治經濟學”復習資料

更新時間:2010-12-24 09:46:21 來源:|0 瀏覽0收藏0

自學考試報名、考試、查分時間 免費短信提醒

地區(qū)

獲取驗證 立即預約

請?zhí)顚憟D片驗證碼后獲取短信驗證碼

看不清楚,換張圖片

免費獲取短信驗證碼

  1.1、政治經濟學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學科。

  1.2、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物質資料的生產。

  1.3、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生產力。

  1.4、生產力自身內在發(fā)展的根本動力是:構成生產力系統(tǒng)的諸要素之間的矛盾和矛盾的不斷解決。

  1.5、生產資料是:勞動資料與勞動對象的總和。轉自環(huán) 球 網 校edu24ol.com

  1.6、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是:生產資料所有制以及生產資料與勞動者的結合方式。

  1.7、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tǒng)一構成:社會生產方式。

  1.8、經濟規(guī)律產生和發(fā)生作用的客觀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的狀況。

  2.1、商品生產是:以交換為目的而進行的生產。

  2.2、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是:商品經濟。

  2.3、凡是商品一般都是:人們勞動的產品。

  2.4、商品價值是:抽象勞動的凝結。

  2.5、決定商品價值量的勞動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

  2.6、商品生產者實現(xiàn)私人勞動轉化為社會勞動必須通過:商品的銷售。

  2.7、商品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

  2.8、商品經濟的基本經濟規(guī)律是:價值規(guī)律。

  2.9、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2.10.市場競爭產生的經濟條件是:商品經濟。

  3.1、資本總公式是:G—W—G‘。

  3.2、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3.3、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

  3.4、準確反映資本主義剝削程度的概念是:剩余價值率。

  3.5、超額剩余價值是: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

  3.6、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是: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3.7、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或剩余價值的資本化是:資本積累。

  3.8、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是:單個資本增大的兩條途徑。

  3.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3.10、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在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過程中實現(xiàn)的。

  4.1、產業(yè)資本的循環(huán)過程是:生產過程與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

  4.2、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中的決定性階段是:生產階段。

  4.3、按照生產資本不同部分在資本運動中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可將生產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

  4.4、生產資料中既屬于不變資本又屬于固定資本的是:勞動資料。

  4.5、考察社會資本運動的出發(fā)點是:社會總產品。

  4.6、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xiàn)問題。

  4.7、在技術進步的擴大再生產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必然:優(yōu)先增長。

  4.8、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

  4.9、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fā)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

  5.1、生產單位商品所耗費的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之和構成:資本主義的生產成本。

  5.2、資本家計算其生產商品的成本是:以耗費的資本來計算的。

  5.3、資本主義條件下的商品生產成本低于商品價值的差額是:剩余價值。

  5.4、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是:利潤率。

  5.5、部門之間的競爭所導致的結果是:部門之間利潤的平均化。

  5.6、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是全社會剩余價值:在各部門資本家之間的重新分配過程。

  5.7、平均利潤率是:社會剩余價值總量與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

  5.8、形成生產價格的前提是:平均利潤的形成。

  5.9、個別生產價格低于社會生產價格的差額是:超額利潤。

  6.1、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獨立執(zhí)行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中商品資本職能的資本是:商業(yè)資本。

  6.2、商業(yè)資本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主要條件是:商業(yè)資本的數量不超過社會必要的比例限度。

  6.3、商業(yè)利潤的來源是:產業(yè)部門的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

  6.4、借貸資本是:從職能資本運動中分離出來的獨立資本形式。

  6.5、資本主義銀行的信用業(yè)務包括:負債業(yè)務和資產業(yè)務。

  6.6、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

  6.7、資本主義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是:土地的資本主義經營壟斷。

  6.8、資本主義農業(yè)中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低于價值的超額利潤構成:絕對地租。

  6.9、土地的私有權壟斷是:資本主義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

  7.1、自由競爭必然會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而生產和資本集中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會自然地:走向壟斷。

  7.2、壟斷利潤是壟斷統(tǒng)治在經濟上的:實現(xiàn)形式。

  7.3、壟斷利潤主要是通過:壟斷價格實現(xiàn)的。

  7.4、在壟斷階段壟斷銀行資本的新作用是:由普通的中介人變成萬能的壟斷者。

  7.5、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中社會經濟生活的實際統(tǒng)治者是: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

  7.6、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私人壟斷資本同資產階級國家政權的結合。

  7.7、二次大戰(zhàn)以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得到迅速和廣泛發(fā)展。

  7.8、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jié)的總任務是:促進市場總供給和總需求的平衡。

  7.9、資本主義國家對國民經濟調控的主要方式是:間接調控。

  8.1、壟斷資本國際化和各種形式的國際壟斷組織的實質是:謀求私人壟斷資本或國家壟斷資本的共同利益。

  8.2、經濟全球化的實質是:資源配置的國際化。

  8.3、經濟一體化是:經濟全球化在制度上和組織形式上的體現(xiàn)。

  8.4、資本國際化的發(fā)展進程是:從商業(yè)資本國際化到借貸資本國際化再到產業(yè)資本國際化。

  8.5、新殖民主義的主要特征是:打著援助旗號對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剝削和控制。

  8.6、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關系是:有利益一致之處,又有矛盾和爭奪。

  8.7、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經濟關系的實質是:控制與反控制,剝削與反剝削

  8.8、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是:爭取和平與發(fā)展。

  9.1、壟斷資本主義存在經濟迅速發(fā)展和經濟停滯兩種趨勢的根本原因是:壟斷。

  9.2、壟斷資本依靠其壟斷地位和實力使技術進步的:動力減弱了。

  9.3、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允許范圍內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延緩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沖突。

  9.4、食利國是指:依靠資本輸出進行剝削和掠奪的壟斷資本主義國家。

  9.5、私人壟斷特別是國家壟斷和國際壟斷的出現(xiàn):沒有也不可能改變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本質。

  9.6、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持有壟斷企業(yè)的小額股票表明:工人的雇傭勞動地位并未改變。

  9.7、壟斷資產階級加強和維持政治統(tǒng)治的手段是:暴力鎮(zhèn)壓群眾和推行改良主義。

  9.8、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來看,壟斷資產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10.1、一定社會經濟制度的基礎是: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

  10.2、資本主義既創(chuàng)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又產生了運用這種武器的人,這是指:社會化的生產力和現(xiàn)代工人階級。

  10.3、共產主義社會的兩個階段是指: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

  10.4、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

  10.5、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的分配方式。

  10.6、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中個人消費品分配的基本方式是:按勞分配。

  10.7、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實現(xiàn)人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發(fā)展。

  10.8、有計劃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于不同部門實際上就是:合理配置社會資源。

  10.9、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ABCDE)

  A.即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B.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chuàng)立的

  C.批判地繼承丁古典政治經濟學中的科學因素

  D.是研究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

  E.是不斷發(fā)展的經濟科學

  1.2.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與科學性的關系是:(DE)

  A.任何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都有階級性和科學性

  B.任何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都有階級性,沒有科學性

  C.任何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都有科學性,沒有階級性

  D.任何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都具有鮮明的階級性

  E.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

  1.3.生產工具:(BCD)

  A.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的因素

  B.在生產資料中起著最重要的作用

  C.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狀況的主要標志

  D.是劃分經濟發(fā)展時期的主要標志

  E.在生產中起著最根本的作用

  1.4.生產力:(ABCDE)

  A.是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

  B.表示人們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

  C.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

  D.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E.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

  1.5.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包含的生產關系體系是(ABCD)

  A.生產(直接生產過程)關系

  B.分配關系

  C.交換關系

  D.消費關系

  E.借貸關系

  1.6.生產資料所有制是:(BCDE)

  A.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結果

  B.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

  C.社會生產關系的基礎

  D.社會生產關系性質的首要標志

  E.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得到實現(xiàn)的

  1.7.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中:(ADE)

  A.最根本的方面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B.最根本的方面是生產關系決定生產力

  C.生產力對生產關系有重大反作用

  D.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重大反作用

  E.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1.8.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性表明:(ABCD)

  A.任何經濟規(guī)律都是在一定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fā)生作用

  B.任何經濟規(guī)律都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

  C.人們不能消滅、廢除和改造經濟規(guī)律

  D.人們不能創(chuàng)造和制定經濟規(guī)律

  E.人們不能認識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

  2.1.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條件是(BE)

  A.私有制的出現(xiàn)

  B.社會分工

  C.勞動生產率提高到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

  D.通過市場配置社會資源

  E.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屬于不同的所有者

  2.2.商品經濟成為占統(tǒng)治地位經濟形式的社會有(DE)

  A.原始社會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D.資本主義社會

  E.社會主義社會

  2.3.商品和勞動產品的相互聯(lián)系是(BD)

  A.商品和勞動產品都具有價值屬性

  B.商品和勞動產品都具有使用價值屬性

  C.凡是勞動產品都是商品

  D.凡是商品一般都是勞動產品

  E.商品和勞動產品都是用于交換的物品

  2.4.價值和交換價值的相互關系是(BC)

  A.交換價值是價值的基礎

  B.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

  C.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D.價值是交換價值的表現(xiàn)形式

  E.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xiàn)

  2.5.生產商品的勞動二重性是(CE)

  A.私人勞動B.簡單勞動

  巳具體勞動D.社會勞動

  E.抽象勞動

  2.6.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是(ADE)

  A.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B.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

  C.形成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

  D.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

  E.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屬性

  2.7.商品的價值量與(BC)

  A.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反比

  B.包含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

  C.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

  D.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正比

  E.生產該商品的個別勞動耗費成正比

  2.8.商品流通與貨幣流通的相互關系是(ABDE)

  A.貨幣流通是貨幣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斷運動

  B.貨幣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C.商品流通是由貨幣流通引起的

  D.貨幣流通為商品流通服務

  E.商品流通是貨幣流通的基礎

  2.9.市場經濟是(ACDE)

  A.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方式

  B.生產者之間勞動交換的一種形式

  C.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D.從微觀方面優(yōu)化資源配置

  E.在商品經濟發(fā)展到普遍化階段出現(xiàn)的

  2.10.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各自配置社會資源的領域是(AD)

  A.市場經濟從微觀方面配置社會資源

  B.市場經濟從宏觀方面配置社會資源

  C.計劃經濟從微觀方面配置社會資源

  D.計劃經濟從宏觀方面配置社會資源

  E.計劃經濟從微觀和宏觀兩方面配置社會資源

  2.11.統(tǒng)一的市場機制主要包括(ABC)

  A.價格機制B.供求機制

  C.競爭機制D.保障機制

  E.就業(yè)機制

  3.1.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是(ABD)

  A.自行增殖的價值

  B.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C.一定的物品

  D.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一種剝削關系

  E.一定數量的貨幣

  3.2.剩余價值(ABE)

  A.是由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所創(chuàng)造的

  B.是雇傭工人創(chuàng)造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

  C.是由雇傭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所創(chuàng)造的

  D.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的一般經濟關系

  E.體現(xiàn)著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

  3.3.按照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將資本劃分為(BD)

  A.固定資本B.不變資本

  C.流動資本D.可變資本

  E.流通資本

  3.4.資本家提高對工人剝削程度的基本方法是(BD)

  A.超額剩余價值生產B.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C.降低雇傭工人工資D.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E.提高工人勞動強度

  3.5.資本家獲取絕對剩余價值的方法是(BD)

  A.提高勞動生產率B.延長工作日

  C.改進生產技術D.提高勞動強度

  E.縮短必要勞動時間

  3.6.決定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的原因是(CE)

  A.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B.增加供給以滿足消費需求

  C.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

  D.為了發(fā)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

  E.資本主義競爭規(guī)律的強制壓力

  3.7.相對過剩人口(BCD)

  A.產生的原因是人口的增長超過生產的增長

  B.產生的原因是資本積累過程中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

  C.是勞動力的供給超過了資本對它的需要

  D.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

  E.是相對于經濟發(fā)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而出現(xiàn)的過剩

  3.8.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所決定的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是:(ABC)

  A.單個內部生產的有組織性有計劃性與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tài)的矛盾

  B.生產無限擴大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的矛盾

  C.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

  D.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與擴大再生產的矛盾

  E.各個資本家集團之間爭奪剩余價值的矛盾

  4.1.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經歷的階段是(BCD)

  A.分配階段B.購買階段

  C.生產階段D.銷售階段

  E.流通階段

  4.2.流通資本包括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過程中的(BD)

  A.生產資本B.貨幣資本

  C.商業(yè)資本D.商品資本

  E.流動資本

  4.3.資本周轉時間包括(DE)

  A.個別勞動時間B.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C.剩余勞動時間D.生產時間

  E.流通時間

  4.4.對預付資本總周轉發(fā)生影響的生產資本構成是指(AC)

  A.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之間的比例

  B.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劃分的依據

  C.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各自的周轉速度

  D.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的總量

  E.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各自的消耗程度

  4.5.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是(CD)

  A.考察社會資本運動的出發(fā)點是社會總產品

  B.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xiàn)問題

  C.社會總產品的實物構成及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

  D.社會總產品的價值由c、v、m三部分構成

  E.生產資料生產必須優(yōu)先增長

  4.6.社會總產品的實現(xiàn)即社會總產品的補償包括(DE)

  A.資本補償B.勞務補償

  C.貨幣補償D.價值補償

  E.物質補償

  4.7.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xiàn)條件是(ABC)

  A.I(v+m)=IIc

  B.I(c+v+m)=Ic+IIc

  C.Ⅱ(c+v+m)=I(v+m)+Ⅱ(v+m)

  D.I(c+v+m)=I(c+△c)+Ⅱ(c+△c)

  E.I(v+m)>Iic

  4.8.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xiàn)條件是(BDE)

  A.I(v+m)=IIc

  B.I(v+△v+m/x)=Ⅱ(c+△c)

  C.I(c+v+m)=Ic+IIc

  D.I(c+v+m)=I(c+△c)+Ⅱ(c+△c)

  E.Ⅱ(c+v+m)二I(v+△v+m/x)+Ⅱ(v+△v+m/x)

  5.1.生產成本對資本家的影響是(ABCD)

  A.它是資本家經營的盈虧標志

  B.它的補償是資本家繼續(xù)進行生產的條件

  C.它是商品銷售價格的最低界限

  D.降低生產成本有利于資本家在競爭中占優(yōu)勢

  E.有利于表明價值形成和價值增殖過程

  5.2.構成資本主義生產成本的因素是(AB)

  A.不變資本B.可變資本

  C.固定資本D.流動資本

  E.流通資本

  5.3.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所表示的經濟關系的差別在于(BCE)

  A.利潤率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B.剩余價值率表示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

  C.利潤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

  D.剩余價值率表示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

  E.利潤率模糊了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

  5.4.利潤率同資本有機構成的關系是(BCD)

  A.二者按相同的方向發(fā)生變化

  B.二者按相反的方向發(fā)生變化

  C.資本有機構成越低利潤率越高

  D.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利潤率越低

  E.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利潤率越高

  5.5.影響平均利潤率的因素是(BE)

  A.各部門的商品價格水平

  B.各部門的利潤水平

  巳社會總資本額的大小

  D.社會總資本的有機構成

  E.社會總資本在不同部門中所占比重大小

  5.6.隨著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BCDE)

  A.全社會的平均利潤總額與剩余價值總額不相等

  B.有些部門獲得的利潤高于本部門生產的剩余價值

  C.有些部門獲得的利潤低于本部門生產的剩余價值

  D.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E.商品價值與生產價格經常不

  5.7.平均利潤形成以后(ABC)

  A.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實來源

  B.利潤表現(xiàn)為社會預付總資本的產物

  C.剩余價值與利潤在數量上存在差別

  D.明顯表現(xiàn)出資本對雇傭勞動的剝削關系

  E.模糊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實質

  5.8.生產價格之所以是價值的轉化形式是因為(BCD)

  A.價值是以生產價格為基礎

  B.生產價格是在價值基礎上形成的

  C.生產價格的變動以價值的變動為基礎

  D.全社會的商品生產價格總額與價值總額相等

  E.每個商品的生產價格與價值是相等的

  6.1.商業(yè)資本是(ABC)

  A.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職能資本

  B.獨立地在流通領域中發(fā)生作用的資本

  C.從產業(yè)資本職能中分離出來的資本形式

  D.既在生產領域又在流通領域發(fā)生作用的資本

  E.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過程中的一種資本形式

  6.2.商品資本的職能轉化為商業(yè)資本職能的條件是(AD)

  A.產業(yè)資本家和商人之間形成特殊分工

  B.商人和銀行資本家之間形成特殊分工

  C.商人有可能從銀行取得貸款

  D.商人必須有自己獨立的投資

  E.產業(yè)資本家必須生產出適銷的商品

  6.3.商業(yè)資本家從事的純粹商品買賣活動不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但要參加剩余價值的分配,因而(BE)

  A.提高了社會總資本的平均利潤率

  B.降低了社會總資本的平均利潤率

  C.不利于產業(yè)資本利潤的增長

  D.不利于社會總資本的平均利潤保持在較高水平

  E.使產業(yè)工人創(chuàng)造的一部分剩余價值轉歸商業(yè)資本家所有

  6.4.商業(yè)流通費用包括(BC)

  A.生產商品所用生產資料的費用

  B.生產性流通費用

  C.純粹流通費用

  D.商品的成本費用

  E.更新生產設備的費用

  6.5.資本主義的職能資本是指(AB)

  A.產業(yè)資本B.商業(yè)資本

  C.借貸資本D.銀行資本

  E.貨幣資本

  6.6.股份公司的組織結構一般包括(ABC)

  A.權力機構B.經營管理機構

  C.監(jiān)督機構D.財務機構

  E.股票發(fā)行機構

  6.7.資本主義地租的特點是(BCE)

  A.表現(xiàn)勞動者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

  B.建立在剝削具有人身自由的農業(yè)雇傭工人基礎之上

  C.剩余價值由土地所有者和農業(yè)資本家共同瓜分

  D.農業(yè)資本家獲得超額剩余價值

  E.體現(xiàn)土地所有者、農業(yè)資本家、農業(yè)工人三個階級的關系

  6.8.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租種土地既要繳納級差地租又要繳納絕對地租的土地是:(CD)

  A.地理位置最差的土地

  B.土地肥沃程度最差的土地

  C.優(yōu)等土地

  D.中等土地

  E.劣等土地

  7.1.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資本主義是(BCE)

  A.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變革

  B.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和部分質變

  C.社會化大生產的要求和結果

  D.不涉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一種變化

  E.從個體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發(fā)展到壟斷資本占統(tǒng)治地位

  7.2.壟斷資本主義本身發(fā)展所經歷的階段是(BE)

  A.企業(yè)壟斷階段

  B.一般壟斷或私人壟斷階段

  C.行業(yè)壟斷階段

  D.部門壟斷階段

  E.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7.3.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存在的競爭形式有(ABCD)

  A.壟斷組織之間的競爭

  B.壟斷與非壟斷企業(yè)之間的競爭

  C.壟斷組織內部的競爭

  D.非壟斷企業(yè)之間的自由競爭

  E.為獲取高額壟斷利潤的競爭

  7.4.壟斷價格的形成表明(ADE)

  A.并未否定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B.否定了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C價值規(guī)律作用的范圍大為縮小

  D.它是價值規(guī)律在壟斷階段發(fā)生作用的體現(xiàn)

  E.并未否定剩余價值規(guī)律的作用

  7.5.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形成金融資本的資本是(BD)

  A.一般的工業(yè)資本B.壟斷的工業(yè)資本

  C.一般的銀行資本D.壟斷的銀行資本

  E.壟斷的商業(yè)資本

  7.6.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主要形式是(ACE)

  A.國家直接掌握的壟斷資本

  B.資產階級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在國際上的結合

  C.國有資本和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yè)內部的結合

  D.資產階級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形式上的結合

  E.國家壟斷資本與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yè)外部的結合

  7.7.資本主義國家建立國有經濟的途徑是(AB)

  A.資產階級國家利用財政收入投資建立新企業(yè)

  B.通過國有化將私人企業(yè)變成國有企業(yè)

  C.國家掌握一個企業(yè)的控股權

  D.國家與私人資本共同投資建立新企業(yè)

  E.國家將一定資本注入私人企業(yè)

  7.8.資本主義國家運用貨幣政策對國民經濟的調節(jié)主要是(BE)

  A.對工資收入的調節(jié)

  B.對利息率的調節(jié)

  C.對物價水平的調節(jié)

  D.對市場商品流通量的調節(jié)

  E.對貨幣流通量的調節(jié)

  8.1.資本輸出的實質是(ABC)

  A.金融資本掠奪和剝削其他國家和人民的重要手段

  B.確立和鞏固金融資本對世界統(tǒng)治的重要工具

  C.國際壟斷的基礎

  D.幫助其他國家和人民發(fā)展經濟

  E.促使國際經濟的均衡發(fā)展

  8.2.二次大戰(zhàn)后資本輸出的特點是(BCDE)

  A.資本輸出的流向主要向經濟落后國家輸出

  B.資本多方向輸出,特別是發(fā)達國家間相互投資大增

  C.國家資本輸出快于私人資本輸出的增長

  D.發(fā)達國家向發(fā)展中國家的資本輸出多采取“援助”方式

  E.資本輸出數量劇增

  8.3.當代國際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是(CD)

  A.國際卡特爾

  B.國際辛迪加

  C.跨國公司

  D.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國際壟斷同盟

  E.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8.4.經濟全球化的內容包括(BCD)

  A.分工的全球化B.生產的全球化

  C.貿易的全球化D.資本的全球化

  E.科技的全球化

  8.5.二次大戰(zhàn)后對世界經濟和國際經濟秩序有較大影響的國際經濟組織主要有(CDE)

  A.歐洲聯(lián)盟

  B.亞太經合組織

  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D.國際復興開發(fā)銀行(世界銀行)

  E.世界貿易組織

  8.6.地區(qū)經濟集團(ABCDE)

  A.是地域上鄰近的一些國家所組成的經濟或貿易集團

  B.是通過簽訂一定協(xié)議而組成的

  C.其宗旨是增強和擴大集團的實力和競爭力

  D.是資本國際化和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E.其目的是為集團成員國謀取經濟利益

  8.7.壟斷資本主義國家之間不斷爆發(fā)外貿大戰(zhàn)是因為(ABCD)

  A.國際貿易是資本主義國家生存和發(fā)展的生命線

  B.爭奪世界市場的斗爭日益激烈

  C.資本主義各國的市場問題都十分尖銳

  D.占領海外市場可緩解國內生產過剩壓力和獲取更多利潤

  E.有利于推行新殖民主義政策

  8.8.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方面的矛盾主要體現(xiàn)在(ABC)

  A.貿易方面B.投資方面

  C.金融方面D.生產方面

  E.分配方面

  9.1.壟斷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趨勢和停滯趨勢的相互關系是(BDE)

  A.迅速發(fā)展趨勢排除了停滯趨勢

  B.迅速發(fā)展趨勢不能排除停滯趨勢

  C.停滯趨勢排除了迅速發(fā)展趨勢

  D.停滯趨勢不能排除迅速發(fā)展趨勢

  E.兩種趨勢同時并存

  9.2.壟斷在一定情況下會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的原因在于(BCD)

  A.當新技術設備的研制費用較多時

  B.當新技術設備使壟斷價格難以維持時

  C.當新技術設備的使用使原有機器設備發(fā)生重大無形損耗時

  D.當新技術設備的使用使壟斷利潤下降時

  E.當新技術設備的使用引起激烈競爭時

  9.3.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fā)展的歷史作用是(BD)

  A.能推動社會經濟長期順利發(fā)展

  B.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程度上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C.不可能促進經濟的發(fā)展

  D.對社會經濟發(fā)展具有消極作用

  E.對社會經濟發(fā)展沒有消極作用

  9.4.食利者階層的特點是(BCE)

  A.從事必要的生產經營活動

  B.完全脫離生產經營活動

  C.??砍岳樯?/p>

  D.不以利息收入為主

  E.占有剩余價值的剝削者

  9.5.壟斷統(tǒng)治引起多種危機交織并存,這些危機是指(ABCDE)

  A.生產相對過剩的經濟危機

  B.財政危機

  C.貨幣信用危機

  D.能源危機

  E.社會生活方面的危機

  9.6.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BCDE)

  A.可以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B.不能根本解決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C.可以緩和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

  D.在一定程度上給生產力的發(fā)展提供了可能

  E.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經濟危機的破壞性

  9.7.資本主義社會中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準備了完備的物質基礎(BDE)

  A.因而資本主義制度將自行消亡

  B.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制度將自行消亡

  C.因而社會主義戰(zhàn)勝資本主義易如反掌

  D.但社會主義戰(zhàn)勝資本主義要經過長期和反復的斗爭

  E.因而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必然的歷史趨勢

  9.8.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是(BCDE)

  A.由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guī)律所決定的

  B.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所決定的

  C.由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所決定的

  D.資本主義積累過程所具有的客觀歷史趨勢

  E.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guī)律的客觀要求

  10.1.從資本主義社會消亡轉入共產主義的整個歷史時期所包括的大階段是(ABE)

  A.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

  B.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

  C.社會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

  D.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

  E.社會主義社會的高級階段即共產主義社會

  10.2.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之所以不是一個短暫的歷史階段是因為在這個時期要(ABCDE)

  A.根本改造一切社會關系

  B.消滅資本主義經濟基礎和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C.改造和消滅剝削階級

  D.組織分散的農民建立社會主義大農業(yè)

  E.在全社會范圍內建立新的社會主義的生產、交換、分配制度和經濟體制

  10.3.沒有或否定社會主義公有制(BCDE)

  A.也可以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B.就不會有社會主義經濟

  C.就不能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D.就否定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E.已經建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就會被破壞

  10.4.社會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在分配制度上的總體差別是(BC)

  A.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需分配

  B.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

  C.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實行按需分配

  D.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實行按勞分配

  E.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實行多種分配方式

  10.5.消滅剝削和實現(xiàn)共同富裕的前提條件是(BD)

  A.商品經濟要有較高程度的發(fā)展

  B.生產力要有較高程度的發(fā)展

  C.產業(yè)結構要進行合理的調整

  D.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

  E.實行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

  10.6.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還未成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因為(AC)

  A.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尚未高度發(fā)展

  B.人們還受剝削階級好逸惡勞的思想影響

  C.勞動者沒有獲得全面發(fā)展

  D.人們的思想覺悟還不夠高

  E.勞動還是謀生的手段

  10.7.二次大戰(zhàn)后新的第三次技術革命所產生的作用是(ABCD)

  A.推動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fā)展

  B.促進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

  C.促使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調整

  D.促使經濟運行機制的調整

  E.形成壟斷資本主義食利國

  10.8.社會主義社會實行計劃調節(jié)的原因在于(BD)

  A.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B.社會化大生產的發(fā)展

  C.多種所有制經濟的存在

  D.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存在

  E.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

  1.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1.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什么要以物質資料生產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

  1.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什么實現(xiàn)了階級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

  1.4如何正確看待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1.5生產力由哪些因素構成的?

  1.6科學技術為什么是生產力?

  1.7什么是生產關系和生產關系體系?

  1.8怎樣理解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

  1.9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1.10怎樣認識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guī)律?

  1.11經濟規(guī)律為什么具有客觀性?

  1.12如何認識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

  1.13經濟規(guī)律的特點是什么?

  2.1什么是商品經濟?

  2.2商品有哪些特點?

  2.3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

  2.4如何理解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相互關系?

  2.5怎樣理解勞動二重性?

  2.6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是怎樣的?

  2.7怎樣確定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2.8什么是貨幣的本質?

  2.9什么是貨幣流通規(guī)律?

  2.10市場經濟為什么不是資本主義經濟?

  2.1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什么?

  2.12市場機制和市場調節(jié)的關系是怎樣的?

  2.13如何理解供求機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條件?

  3.1貨幣與資本的區(qū)別以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什么?

  3.2貨幣轉化為資本和剩余價值的生產為什么既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

  3.3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是什么?

  3.4絕對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3.5怎樣認識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

  3.6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怎樣的關系?

  3.7怎樣理解資本的本質?

  3.8資本主義的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有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它們的變動趨勢是怎樣的?

  3.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條件是怎樣通過資本原始積累形成的?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什么?

  3.10資本積累為什么具有客觀必然性?

  3.11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如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

  3.12資本積累受哪些因素影響?

  3.13什么是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為何有不斷提高的趨勢?

  3.14單個資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3.15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guī)律為什么揭露了資本積累過程的對抗性矛盾?

  3.16資本原始積累及資本積累有何歷史作用?

  3.17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是什么?

  4.1什么是產業(yè)資本?產業(yè)資本的功能是什么?

  4.2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過程中采取的各種職能形式的職能是什么?

  4.3怎樣理解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又是三種循環(huán)形式的統(tǒng)一?

  4.4什么是資本循環(huán)?

  4.5什么是資本周轉?資本循環(huán)和資本周轉是什么關系?

  4.6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依據是什么?

  4.7怎樣考察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

  4.8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有什么影響?

  4.9年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率有什么區(qū)別?

  4.10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為什么必須從社會總產品出發(fā)?

  4.11馬克思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是什么?

  4.12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為什么是周期性地爆發(fā)?

  4.13資本主義再生產周期經歷哪些階段?

  4.14為什么說固定資本更新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

  4.15二次大戰(zhàn)后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再生產周期有什么特點?

  5.1為什么資本家是以其耗費的資本作為生產成本?

  5.2生產成本范疇對資本主義生產有何影響?

  5.3資本主義生產成本怎樣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

  5.4剩余價值為什么會轉化為利潤?

  5.5剩余價值率是如何轉化為利潤率的?

  5.6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有什么區(qū)別?

  5.7影響利潤率的因素有哪些?

  5.8影響平均利潤率的因素有哪些?

  5.9為什么平均利潤模糊了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實質?

  6.1商業(yè)利潤是怎樣形成的?

  6.2商業(yè)店員怎樣遭受資本家的剝削?

  6.3商業(yè)流通費用如何得到補償?

  6.4如何理解利息的來源和本質?

  6.5怎樣確定利息率?

  6.6為什么說平均利潤分割為利息和企業(yè)利潤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

  6.7怎樣認識銀行資本和銀行利潤的形成?

  6.8資本主義銀行具有哪些職能?

  6.9股份公司的股票有什么特征?

  6.10如何確定股票價格?

  6.11資本主義土地私有制有什么特征?

  6.12什么是資本主義農業(yè)中的租金?

  6.13級差地租兩種形態(tài)的形成條件是什么?

  6.14如何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

  7.1壟斷是怎樣產生的?

  7.2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7.3為什么壟斷與競爭能夠相互并存?壟斷統(tǒng)治下有哪些競爭形式?

  7.4壟斷階段的競爭有什么特點?

  7.5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是怎樣形成的?

  7.6金融寡頭如何實現(xiàn)其經濟和政治的統(tǒng)治?

  7.7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jié)的對象是什么?

  7.8資本主義國家宏觀經濟管理與調節(jié)方式和手段是什么?

  7.9怎樣理解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歷史局限性?

  7.10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fā)展有哪些阻礙作用?

  7.11怎樣認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8.1壟斷資本主義資本輸出的形式和實質是怎樣的?

  8.2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對輸出國的作用和后果是什么?

  8.3壟斷資本主義國家資本輸出對輸入國的作用是什么?

  8.4二次大戰(zhàn)后資本輸出的新特點是什么?

  8.5國際壟斷組織是怎樣形成和發(fā)展的?

  8.6國際壟斷同盟怎樣從經濟上瓜分世界?

  8.7壟斷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要從領土上瓜分世界?

  8.8壟斷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是怎樣形成的?殖民地的作用是什么?

  8.9經濟全球化是如何形成的?

  9.1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為什么技術進步的動因減弱了?

  9.2為什么壟斷資本會人為地阻礙技術進步?

  9.3壟斷資本主義對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是什么?

  9.4食利者階層和食利國是怎樣形成的?

  9.5壟斷統(tǒng)治為什么會造成多種危機交織并存?

  9.6為什么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具有必然性?

  9.7如何以辯證的觀點看待資本主義的歷史過渡性?

  10.1為什么說社會經濟制度的發(fā)展和更替是客觀的歷史必然性?

  10.2馬克思怎樣劃分從資本主義社會消亡到轉入共產主義社會的歷史階段?

  10.3怎樣理解公有制是目的還是手段?

  10.4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和逐步實現(xiàn)共同富裕,還需要具備什么條件?

  10.5為什么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實行按勞分配?

  10.6按勞分配的對象是怎樣決定的?

  10.7怎樣看待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生產過剩?

  10.8如何正確理解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剩余勞動?

  10.9為什么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的比例關系要有計劃地實現(xiàn)?

  答案

  1.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答:①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在一定生產力狀況基礎之上的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②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所形成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方面經濟關系的總和,也就是社會生產關系體系。③政治經濟學的任務在于揭示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客觀經濟規(guī)律。經濟規(guī)律是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

  1.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什么要以物質資料生產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

  答: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之所以要以物質資料生產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是因為:①這是由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所決定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而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是在人類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而要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首先要研究物質資料生產。②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人類要生存和發(fā)展,首先要有生活資料,而生活資料是通過物質資料生產過程生產出來的,因而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社會經濟的研究要以物質資料生產作為出發(fā)點。③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社會只有在物質生產發(fā)展的基礎上,才會有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藝術等等活動的存在和發(fā)展。物質產品生產是精神產品生產的基礎。正因為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所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要以物質資料生產作為研究的出發(fā)點。

  1.3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什么實現(xiàn)了階級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

  答:①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決定它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對于某種特定性質的生產關系,各個階級都從本階級利益出發(fā),采取擁護或者反對的態(tài)度,因而政治經濟學必然具有階級性。各個不同階級,都有為本階級利益服務的、性質不同的政治經濟學。②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既是一門代表無產階級利益和具有鮮明階級性的科學,又是一門揭示社會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它實現(xiàn)了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tǒng)一。這是因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代表的無產階級利益同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會發(fā)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1.4如何正確看待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

  ①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本質。從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整個體系和總體內容來看,是為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是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的經濟理論。②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應采取科學分析的態(tài)度。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無論是重商主義經濟學、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庸俗經濟學,還是當代西方經濟學,都應采取科學分析的態(tài)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價值的成分,為我所用。特別是當代資產階級經濟學,其理論體系和根本內容是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和資產階級利益服務的,但是,它在發(fā)展和管理社會化大生產,在發(fā)展市場經濟和實行政府調控,在經濟增長與發(fā)展,在產業(yè)結構調整與優(yōu)化,在實行與發(fā)展股份制經濟,在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經濟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論,對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和進行經濟體制改革,都具有借鑒意義。

  1.5生產力由哪些因素構成的?

  答:①生產力的涵義。生產力是人們生產物質資料的能力,它表示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關系。②構成生產力的因素。生產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構成,還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產經驗、勞動技能和科學知識的勞動者,它是生產中能動的主體要素,在生產中起著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指生產資料,它是生產中的客體要素,是生產必需的物質條件。在生產資料中,起著最重要作用的是生產工具,它是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狀況的最主要標志,也是劃分經濟時期的主要標志。

  1.6科學技術為什么是生產力?

  答:①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涵義??茖W技術是生產力,是指當科學技術運用于生產時,便成為生產力。而且生產力越發(fā)展,科學技術這一因素的作用越重要。科學技術越是廣泛地運用于生產,越是深刻地滲透到生產力的要素中,就越能提高生產力的水平。當代發(fā)達國家生產力的發(fā)展,主要是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所推動的。在當代社會生產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②科學技術滲透在生產力各因素之中。生產力的各構成因素都同科學技術密切聯(lián)系。科學技術滲透到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中,會引起它們的優(yōu)化。如新的科學技術為勞動者所掌握,可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勞動技能;可革新、創(chuàng)造出新的生產工具,提高人們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可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并使勞動對象日益優(yōu)化;可改進和變革工藝過程,有力地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1.7什么是生產關系和生產關系體系?

  答:①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也稱經濟關系,就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它是各種社會關系中最基本的關系。②生產關系體系。生產關系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生產關系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結成的人和人的關系,如企業(yè)中廠長、經理、工程技術人員、工人等之間的關系。但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過程不會停止于一次或幾次過程之中,而是不斷重復和更新的再生產過程,它包括生產(直接生產過程)、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相互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從而使人們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形成了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方面的經濟關系。這就是生產關系體系。廣義的生產關系就是指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諸關系在內的生產關系體系,它構成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8怎樣理解生產資料所有制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

  答:①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生產資料所有制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是人們在占有生產資料方面形成的關系,體現(xiàn)著生產勞動者同生產資料的結合方式。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從根本方面決定著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社會性質,是生產關系性質的首要標志。②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實現(xiàn)。生產資料所有制總是要通過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諸方面關系得到實現(xiàn),而且后者對生產資料所有制具有反作用。這表現(xiàn)在當它們適應所有制的性質與要求時,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鞏固和發(fā)展的作用;反之,就會對生產資料所有制起削弱和瓦解的作用。

  1.9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的相互關系是怎樣的?

  答:社會生產總過程中有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huán)節(jié),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的辯證關系。①生產對分配、交換和消費起著決定作用。這種決定作用表現(xiàn)為:一是生產決定著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對象,生產什么才能分配、交換、消費什么,生產多少才能分配、交換、消費多少;二是生產的社會形式即生產關系決定著分配關系、交換關系和消費關系。②分配、交換和消費積極反作用于生產。所謂反作用,是指促進或阻礙生產的發(fā)展。如果分配、交換和消費適應于生產,就會促進生產的發(fā)展;反之,就會阻礙生產的發(fā)展。在一定條件下,分配、交換與消費對生產的發(fā)展和經濟的增長,也會引起不同程度的決定作用。

  1.10怎樣認識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guī)律?

  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的狀況,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①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生產力經常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它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社會生產的發(fā)展變化,總是由生產力的發(fā)展變化開始的,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才有生產關系相應的發(fā)展變化。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一是不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過時的生產關系,遲早要被適合生產力發(fā)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二是新的生產關系也只有在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時才能確立和鞏固。三是超越生產力發(fā)展要求而人為地建立起來的生產關系,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fā)展,不可能長久保持下去。

  1.11經濟規(guī)律為什么具有客觀性?

  答:①經濟規(guī)律和自然規(guī)律一樣,具有不依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這是因為:第一,任何經濟規(guī)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觀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fā)生作用的,并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有什么樣的經濟條件,就會產生與它相適應的經濟規(guī)律。所謂客觀經濟條件,主要是指一定的社會生產力與社會生產關系的狀況。第二,人們既不能消滅、廢除和改造經濟規(guī)律,也不能創(chuàng)造或制定經濟規(guī)律。經濟規(guī)律只能隨著客觀經濟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人們雖然可以創(chuàng)造某一種新的經濟條件,也可以改變甚至消滅一種原有的經濟條件,但是,人們的這種行為不是隨心所欲的,必須根據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規(guī)律的要求來進行。②人們應尊重經濟規(guī)律。正因為經濟規(guī)律具有客觀性,因而人們必須尊重經濟規(guī)律,按照它的要求辦事。人們的行為如果違背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要求,就會受到經濟規(guī)律的懲罰。

  1.12如何認識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

  答: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承認經濟規(guī)律的客觀性,并不意味著人們在經濟規(guī)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只能聽憑經濟規(guī)律的擺布。相反,人們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②認識經濟規(guī)律。認識經濟規(guī)律就是認識經濟現(xiàn)象和經濟過程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lián)系。人們對經濟規(guī)律認識得越全面、越深刻,行動就越自由,就越能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在深刻認識經濟規(guī)律的基礎上,才能對客觀存在的經濟規(guī)律做出科學的表述和概括,才能自覺地熟練地加以運用。③利用經濟規(guī)律。人們認識經濟規(guī)律的目的,在于利用規(guī)律能動地改造世界。利用經濟規(guī)律是指人們在認識客觀經濟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客觀規(guī)律的運動趨勢和要求,制定經濟工作的方針和政策,安排自己的經濟活動,從而在實踐中達到更好地實現(xiàn)經濟利益的目的。

  1.13經濟規(guī)律的特點是什么?

  答:經濟規(guī)律與自然界規(guī)律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①經濟規(guī)律總是和人們的經濟活動相聯(lián)系。自然規(guī)律是完全離開人們的活動而獨立存在和發(fā)生作用的,而經濟規(guī)律主要是人們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運動的規(guī)律,離開了人們的經濟活動,也就不存在經濟規(guī)律。②多數經濟規(guī)律具有歷史性。自然規(guī)律大多是長久不變的,而絕大多數經濟規(guī)律只在一定的社會歷史階段發(fā)生作用,因為經濟規(guī)律只在一定的經濟條件基礎上產生和發(fā)生作用,一旦這種經濟條件消失,這些經濟規(guī)律就隨之消失。③在階級社會里認識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都有階級背景。這是因為,經濟規(guī)律作用的結果,總會直接涉及到某個階級或集團的利益,所以不同階級對發(fā)現(xiàn)和利用經濟規(guī)律的態(tài)度是不相同的。

  2.1什么是商品經濟?

  答:①商品經濟的內涵。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為內容,直接以交換為目的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總稱。②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和產品交換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形式,它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或經濟單位自身需要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存在于整個原始社會歷史時期,并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產品交換經濟是直接通過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之間所生產的產品的交換而進行經濟聯(lián)系的經濟形式,它存在于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商品經濟是具有不同經濟利益的生產者或經濟單位之間,通過等價交換而相互交換勞動和進行經濟聯(lián)系的一種經濟形式。商品經濟存在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它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形式。

  2.2商品有哪些特點?

  答:①商品的涵義。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②商品的主要特點是:第一,一個物品要成為商品,必須是對人們有用的、能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物品。第二,有用物品要成為商品,一般是人們勞動的產品。第三,有用的勞動產品要成為商品,必須是滿足他人或社會消費需要的產品。第四,有用的勞動產品,只有通過市場交換去滿足人們的消費需要,才成為商品。

  2.3商品所具有的二因素是什么?

  答:商品是為市場交換而生產的有用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①商品的使用價值。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或者說是物品的有用性。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千差萬別的,不同物品具有不同的使用價值,同一物品可以具有多種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本身是商品的自然屬性,并不反映人們的社會生產關系。②商品的價值。商品的價值是商品中無差別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價值的實體就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使用價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換,就是因為它們都具有價值。商品的價值在質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價值,只有量的差別,因而可以互相比較。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可以形成價值,但不意味著一般人類勞動本身就是價值。只有在商品經濟條件下,一般人類勞動才形成價值。價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會屬性,是商品的最本質的因素。

  2.4如何理解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相互關系?

  答: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的對立統(tǒng)一體,兩者的相互關系是既相統(tǒng)一,又相矛盾。①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tǒng)一性。這種統(tǒng)一性表現(xiàn)在:作為商品必須同時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使用價值之中。二者的統(tǒng)一性,集中表現(xiàn)在二者統(tǒng)一于商品價值之中。②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這中矛盾表現(xiàn)在: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互相排斥的。一切商品,對于商品生產者來說是為了獲取其價值,對于消費者來說是為了獲取其使用價值。商品生產者為了占有商品的價值,必須放棄商品的使用價值,將它讓渡給消費者。商品生產者和消費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的價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價值。所以,商品二因素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③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矛盾的解決。這個矛盾只有通過市場交換,使生產者實現(xiàn)了價值,消費者獲得了使用價值,才能得到解決。

  2.5怎樣理解勞動二重性?

  答:體現(xiàn)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是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①具體勞動是生產一定使用價值的具有特定性質、目的和形式的勞動。具體勞動過程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質,使之適合人們需要的過程,它是人類社會維持自身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具體勞動反映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生產商品勞動的自然屬性。②抽象勞動是撇開一切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商品價值是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的凝結,實際上就是抽象勞動的凝結,抽象勞動是形成價值的實體。在商品經濟條件下,抽象勞動體現(xiàn)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是生產商品勞動的社會屬性。

  2.6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矛盾統(tǒng)一的關系。①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相統(tǒng)一的。商品生產者在從事具體勞動的同時,也就支出了抽象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不是各自獨立存在的兩種勞動或兩次勞動,它們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是統(tǒng)一的,是商品生產者的同一勞動過程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②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有差別、有矛盾的。第一,具體勞動是從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某種特定的有用性和具體形式來考察的,而抽象勞動是抽掉了勞動的有用性和具體形式,單純從勞動是人類的腦力和體力支出來考察的。第二,生產各種商品的勞動,從具體勞動來看在性質上是不相同的,從抽象勞動來看在質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別。第三,具體勞動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它是勞動的自然屬性;而抽象勞動反映的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關系,它是勞動的社會屬性。

  2.7怎樣確定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答:①什么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②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由兩個條件所決定。第一,由生產的客觀標準條件,即由現(xiàn)有的社會正常生產條件所決定。這就是指現(xiàn)時某一生產部門中大多數同類商品的生產所使用的生產資料條件,以及所達到的技術裝備水平。第二,由生產的主觀標準條件,即由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平均的勞動強度所決定。

  2.8什么是貨幣的本質?

  答:①貨幣的本質。貨幣的本質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xiàn)著商品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②貨幣與其他商品的區(qū)別。貨幣的本質表明,貨幣也是一種商品,它與一般商品同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但貨幣同其他各種商品又有區(qū)別。一方面,其他商品的價值要通過與貨幣相交換才能表現(xiàn)出來,而貨幣則是作為價值的代表,可以表現(xiàn)其他各種商品的價值。另一方面,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它的自然屬性所決定的某種特殊的使用價值,而貨幣除了這種特殊使用價值外,還具有由于它作為一般等價物而產生的使用價值和特殊職能。

  2.9什么是貨幣流通規(guī)律?

  答:①貨幣流通規(guī)律就是一定時期內商品流通過程中所需貨幣數量的規(guī)律。②決定流通中貨幣數量的因素。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取決于三個因素,即流通中待售的商品數量、商品價格水平、貨幣流通速度。前兩個因素的乘積就是商品價格總額。③貨幣流通規(guī)律的公式。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數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變化,與同一單位貨幣流通速度(次數)成反比變化。貨幣流通規(guī)律用公式表示為: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商品價格總額(待售商品總量×商品價格)÷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次數)④紙幣流通規(guī)律是以金屬貨幣流通規(guī)律為基礎,紙幣的發(fā)行量,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為限。

  2.10市場經濟為什么不是資本主義經濟?

  答:①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的區(qū)別。市場經濟是現(xiàn)代社會(包括社會主義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是與商品經濟密切相聯(lián)系的經濟范疇,它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屬性,不存在姓“資”還是姓“社”問題。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市場經濟是出現(xiàn)于商品經濟發(fā)展到普遍化的階段,這時市場才能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起到基礎性作用,而進入這一階段之時,正是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形成之日,這就有可能誤認為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實際上,市場經濟只是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種資源配置方式,它本身并不等同于資本主義制度。②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結合。市場經濟總是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中存在和運行,與該社會的基本經濟制度相結合,為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服務。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市場經濟,是與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相結合,并為資本主義經濟服務的。

  2.11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是什么?

  答:①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qū)別。商品經濟是在社會分工條件下,具有不同經濟利益的生產者之間,相互交換勞動和進行經濟聯(lián)系的一種經濟形式。作為勞動交換和經濟聯(lián)系的經濟形式,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和產品交換經濟相對應的。而市場經濟是社會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它是通過市場機制的作用,將社會資源配置到社會需要的部門。市場經濟和計劃經濟是現(xiàn)代社會的兩種資料配置方式。②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聯(lián)系。商品經濟是市場經濟存在和發(fā)展的前提與基礎,沒有商品經濟就沒有市場經濟。但是,市場經濟不能與商品經濟及市場簡單地相等同,因為市場經濟的存在意味著市場對整個社會資源的配置起著基礎作用,這要以商品經濟發(fā)展為普遍的占統(tǒng)治地位的經濟形式為前提條件。概括地說,市場經濟是市場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2.12市場機制和市場調節(jié)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①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是市場的各種要素,包括價格、供求、競爭等要素之間,互相聯(lián)系,互相制約,各自發(fā)揮功能,又共同發(fā)揮功能的有機聯(lián)系。市場的各種要素,一般又稱之為市場的各種機制,如價格機制、供求機制、競爭機制等,它們的聯(lián)系和作用,構成統(tǒng)一的市場機制,其中價格機制是市場機制的核心。

  ②市場調節(jié)就是市場機制的調節(ji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社會資源配置的方式,它對資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就意味著市場調節(jié)作用的發(fā)揮。而市場調節(jié)作用是通過市場機制來實現(xiàn)的。所以,市場調節(jié)是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等市場機制的相互制約與相互聯(lián)系,調節(jié)社會經濟的運行,從而最終調節(jié)社會資源的配置,促進社會經濟的發(fā)展。

  2.13如何理解供求機制的功能和起作用的條件?

  答:①什么是供求機制。供求機制是指商品的供求關系與價格、競爭等因素之間相互制約和聯(lián)系而發(fā)揮作用的機制。供求關系受價格和競爭等因素的影響,而供求關系的變動,又能引起價格的變動和競爭的開展。②供求機制的功能。供求機制對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fā)展具有重要功能。供求機制可以調節(jié)商品的價格,調節(jié)商品的生產與消費的方向和規(guī)模;供求結構的變化能調節(jié)生產結構和消費結構的變化。③供求機制發(fā)揮作用的條件。供求機制起作用的條件是,供求關系能夠靈活地變動,供給與需求背離的時間、方向、程度應當是靈活而適當的,不能將供求關系固定化。供求關系在不斷變動中取得相對的平衡,是供求機制作用的實現(xiàn)形式。

  3.1貨幣與資本的區(qū)別以及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什么?

  答:①貨幣與資本的區(qū)別。作為貨幣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是有本質區(qū)別的。作為貨幣的貨幣,是充當商品交換的媒介,它不會發(fā)生價值的增殖。而作為資本的貨幣,在運動中能發(fā)生價值增殖,帶來剩余價值,這時貨幣就轉化為資本。資本是自行增殖的價值,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②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是勞動力成為商品。價值的增殖,貨幣向資本的轉化,關鍵在于貨幣所有者必須在市場上購買到一種特殊商品,它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通過對它的使用,能夠創(chuàng)造出比它自身價值更多的價值,從而使價值得到增殖,貨幣才能轉化成為資本。這種特殊商品就是勞動力。因為勞動力這個商品的使用價值的特點在于,通過對勞動力的使用不但能創(chuàng)造出新的價值,而且能創(chuàng)造出大于勞動力價值的價值,大于的部分就是剩余價值。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

  3.2貨幣轉化為資本和剩余價值的生產為什么既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

  答:剩余價值的產生,貨幣到資本的轉化,既不在流通領域又離不開流通領域。之所以不在流通領域,是因為價值的增殖是在生產過程中發(fā)生的,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的使用即工人的勞動創(chuàng)造的價值大于勞動力的價值。之所以離不開流通領域,是因為價值的增殖以流通領域勞動力商品的購買為前提,而且還要通過流通領域出賣商品才能實現(xiàn)商品價值和剩余價值。剩余價值的產生必須在流通領域,又必須不在流通領域,這是解決資本總公式G-W-G‘矛盾的條件。

  3.3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是什么?

  答:①什么是勞動力。勞動力是人的勞動能力,是存在于人的身體中并在進行生產時就運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任何社會勞動力都是社會生產的基本要素。②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勞動力成為商品有兩個條件:第一,勞動者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有權支配自己的勞動力;第二,勞動者喪失了維持生存的一切物質條件,除勞動力外一無所有,必須靠出賣勞動力為生。這兩個基本條件不是任何時代都具有的,只是伴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才形成的。

  3.4絕對剩余價值是怎樣生產出來的?

  答:①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叫做絕對剩余價值。這種提高剩余價值率的方法,叫做絕對剩余價值生產。②實行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原因。資本家之所以能夠采取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的方法,是因為工作日可以在一定界限內伸縮。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必須大于必要勞動時間;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決于生理和道德兩個因素。生理因素是工人在一天中用于吃飯、睡眠等滿足生理需要的時間;道德因素是工人用于家庭生活、文化活動、社會交往的時間。正因為工作日長度可以在最低界限和最高界限的范圍內變化,因而資本家就可能利用延長工作日的辦法生產絕對剩余價值。

  3.5怎樣認識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

  答:①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率先采用先進技術,提高了勞動效率,使產品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仍按社會價值出售商品而獲得的更多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勞動時間。②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追求超額剩余價值是每個資本家改進生產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直接動機;而各個資本家追求超額剩余價值的結果,是資本家普遍獲得相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是首先采用先進技術的個別資本家獲得的;而相對剩余價值是所有資本家獲得的。個別資本家通過采用先進技術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所獲得的超額剩余價值是暫時的,一旦全社會的勞動生產率都提高以后,個別資本家所獲得的超額剩余價值就會消失,而所有的資本家卻能長久穩(wěn)定地獲得相對剩余價值。

  3.6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怎樣的關系?

  答:①資本家提高剝削程度的兩種基本方法。這兩種方法即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絕對剩余價值是在生產技術水平和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絕對延長而生產的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是在工作日長度不變的條件下,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生產的剩余價值。②這兩種方法既相聯(lián)系又相區(qū)別:1)兩者的本質和結果是一致的,它們都延長了工人的剩余勞動時間,增加了剩余價值量,提高了剝削程度;2)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基礎,也是相對剩余價值生產的起點;3)兩者的物質基礎不同,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起著不同的作用。在資本主義初期,生產技術水平低,絕對剩余價值生產是增加剩余價值的主要方法。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生產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日益成為增加剩余價值的主要方法。

  3.7怎樣理解資本的本質?

  答:資本表現(xiàn)為貨幣、生產資料等物,但物自身并不天然就是資本。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只有它們被用做剝削雇傭工人的手段從而帶來剩余價值時才成為資本。所以,資本本質上是資本家剝削雇傭工人的剝削關系。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財產,不是資本,它們只有在同時還充當剝削和統(tǒng)治工人的手段的條件下,才成為資本。

  3.8資本主義的名義工資與實際工資有何區(qū)別與聯(lián)系?它們的變動趨勢是怎樣的?

  答:①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區(qū)別。名義工資即貨幣工資,是指工人出賣勞動力所得到的貨幣數量。實際工資是指工人用貨幣工資實際買到的各類生活資料和服務的數量。②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聯(lián)系。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兩者變動是一致的,即名義工資越高,實際工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但兩者的變動也經常不一致,即名義工資不變甚至提高,而實際工資卻可能降低,這是因為,實際工資的水平不僅取決于貨幣工資的高低,還取決于物價的高低。如果名義工資不變,物價上漲,或者名義工資的提高趕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實際工資就會下降。③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的變動趨勢。資本主義工資的變動趨勢是,名義工資一般呈上升趨勢,實際工資有時提高有時降低,從長其看是提高趨勢。由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比實際工資提高得更快,因而在實際工資提高的同時,剝削程度仍會加重。

  3.9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的條件是怎樣通過資本原始積累形成的?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是什么?

  答:①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需具備的條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的社會經濟條件:一是有大批的一無所有的自由勞動者;二是大量貨幣財富在少數人手中的積累,他們有條件雇傭大批工人,進行規(guī)模較大的資本主義生產。這兩個條件在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歷史上,是通過資本原始積累過程形成的。②資本原始積累的實質。資本原始積累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的初期,資產階級運用一系列暴力手段,剝奪小生產者,并使他們與生產資料相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對本國和殖民地的勞動人民進行十分殘酷的剝奪過程,通過這種社會暴力,加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所需要的上述兩個條件的形成,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它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

  3.10資本積累為什么具有客觀必然性?

  答:①資本積累的涵義。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是指資本家不是把剩余價值全部用于個人消費,而是將其中的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以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guī)模上重復進行。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叫做資本積累。②資本積累的必然性。這是由以下兩方面的原因決定的:1)資本主義生產目的決定資本家追求剩余價值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為此,除提高剝削程度外,必須不斷增加自己的資本總額,這是資本積累的內在動力。2)資本主義的競爭規(guī)律作為一種強制力量,也迫使資本家必須不斷進行資本積累,以擴大生產規(guī)模和增強競爭能力??梢姡Y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3.11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如何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

  答:①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關系。在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情況下,資本家從工人身上剝削來的剩余價值,不是全部用于個人消費,而是有一部分轉化為資本,用以購買追加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使生產在擴大的規(guī)模上進行。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或者說,剩余價值的資本化,叫做資本積累。剩余價值是資本積累的惟一源泉,資本積累又是擴大再生產的重要源泉。②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剝削實質。從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可以看出,資本積累過程中的追加資本完全來源于剩余價值,即來源于工人的剩余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價值。資本家總是通過無償占有工人創(chuàng)造的剩余價值來擴大自己的資本來源,以便進一步擴大對工人的剝削和統(tǒng)治,這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實質。

  3.12資本積累受哪些因素影響?

  答:資本積累的速度與規(guī)模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約,這些因素包括:①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剩余價值率越高,同量可變資本獲得的剩余價值越多,越能進行積累。②社會勞動生產率水平。當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時,商品的價值就會降低,便會從多方面影響資本積累的規(guī)模。③所使用的資本和所耗費的資本之間的差額的增大。所使用的資本就是在生產過程中發(fā)揮作用的全部勞動資料的價值,所耗費的資本則是指每次生產過程中實際耗費的資本便形成一個差額。這個差額越大,意味著有更多的折舊基金可暫用于資本積累。④預付資本量的大小。在剩余價值率一定和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的比例不變時,預付資本量越大,可變資本也越大,取得的剩余價值就越多,積累規(guī)模因而也越大。

  3.13什么是資本有機構成?資本有機構成為何有不斷提高的趨勢?

  答:①資本有機構成。資本的構成應從兩方面來考察。從物質形態(tài)看,資本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所構成,它們之間的比例是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的,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從價值形態(tài)看,資本又是由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的,它們之間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有機聯(lián)系,資本的技術構成決定價值構成,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動通常反映技術構成的變動。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所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可用公式C:V來表示。②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原因。其原因一是追求剩余價值的內在動力,二是迫于競爭的外在壓力。這兩個原因使得資本家必然會不斷改進技術裝備,提高資本的技術構成,并導致資本的價值構成和有機構成的提高。所以,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是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3.14單個資本的增大有哪些形式?

  答:單個資本的增大,有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兩種形式。①資本積聚。資本積聚是指由資本積累而引起的生產資料、社會勞動的增加,而更側重于生產資料的擴大。所以資本積聚是資本積累的結果。②資本集中。資本集中是指把原來分散的眾多中小資本合并成為少數大資本。它既可以采取大資本吞并中小資本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股份公司的形式,這是借助于競爭和借用兩個強有力的杠桿來實現(xiàn)的。

  3.15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guī)律為什么揭露了資本積累過程的對抗性矛盾?

  答:①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隨著資本積累的不斷增長,一方面,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資產階級手中;另一方面,社會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無產階級卻生活極不安定,工作和生活沒有保障,許多人陷于失業(yè)和等待救濟的貧困境地。②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guī)律揭露了資本主義積累過程的對抗性矛盾。這個規(guī)律深刻揭示了資產階級財富的積累同無產階級失業(yè)、貧困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聯(lián)系。它表明,由于資本積累的增長,引起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造成資本對勞動力需求的相對有時甚至絕對地減少,由此形成相對過剩人口。所以,資本積累一般規(guī)律,尖銳地揭露了資本積累過程的對抗性矛盾。

  3.16資本原始積累及資本積累有何歷史作用?

  答:①資本原始積累的歷史作用。資本原始積累是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形成的初期,用暴力手段剝奪直接生產者,使生產資料和貨幣財富在資本家手中迅速積累,并使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淪為雇傭工人的過程。經過資本原始積累,迅速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代替封建主義,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一個巨大進步。②資本積累的歷史作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及期確立后的資本積累和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列寧曾深刻指出:“資本主義的進步的歷史作用,可以用兩個簡單的論點來概括: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的社會化。”

  3.17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是什么?

  答:①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尖銳化。隨著資本積累和資本集中的進行,使資本主義的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而生產資料和勞動產品卻越來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這樣就產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產社會化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決定著資本主義社會的一系列矛盾。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同它的資本主義外殼相矛盾并日益深化,這表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銳,反映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越來越成為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fā)展的嚴重障礙。②變革資本主義的社會力量的形成。資本主義積累的發(fā)展,不僅為資本主義制度的滅亡準備了客觀物質條件,即社會化大生產;而且還為變革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準備了社會力量,即無產階級。③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客觀上要求以社會主義公有制代替資本主義私有制。所以,資本主義制度必然要被社會主義制度所代替,這是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4.1什么是產業(yè)資本?產業(yè)資本的功能是什么?

  答:①產業(yè)資本的內涵。在資本的循環(huán)運動中,依次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形式,接著又放棄這些形式,并在每一種形式中完成著相應職能的資本,就是產業(yè)資本。②產業(yè)資本的功能。產業(yè)資本的功能有兩個,一是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剩余價值,二是在流通過程中實現(xiàn)剩余價值。所以,產業(yè)資本決定著生產的資本主義性質。

  4.2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過程中采取的各種職能形式的職能是什么?

  答:①產業(yè)資本的職能形式。產業(yè)資本在其循環(huán)過程中,分別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②產業(yè)資本三種職能形式的職能。產業(yè)資本的三種職能形式分別執(zhí)行三種不同的職能。貨幣資本的職能是購買勞動力和生產資料,為生產剩余價值準備條件。生產資本的職能是使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以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相結合,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出剩余價值。商品資本的職能是通過商品的銷售,實現(xiàn)包含在商品中的價值和剩余價值。

  4.3怎樣理解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又是三種循環(huán)形式的統(tǒng)一?

  答:①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產業(yè)資本在其循環(huán)運動過程中,經歷了購買階段,生產階段和銷售階段三個階段,其中第一階段和第三階段是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階段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梢姰a業(yè)資本循環(huán)過程是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tǒng)一。②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是三種循環(huán)形式的統(tǒng)一。產業(yè)資本采取了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在產業(yè)資本連續(xù)不斷的循環(huán)過程中,每一種職能形式都要經過循環(huán)的三個階段回到原來的出發(fā)點。因而在產業(yè)資本連續(xù)不斷的循環(huán)運動中,就同時存在著貨幣資本循環(huán)、生產資本循環(huán)、商品資本循環(huán)三種循環(huán)形式。所以,產業(yè)資本循環(huán)是三種循環(huán)形式的統(tǒng)一。

  4.4什么是資本循環(huán)?

  答:資本循環(huán)的內涵。產業(yè)資本依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實現(xiàn)了價值的增殖,并回到原來出發(fā)點的全部運動過程,叫做資本循環(huán)。

  4.5什么是資本周轉?資本循環(huán)和資本周轉是什么關系?

  答:①資本周轉的內涵。不斷重復、周而復始的資本循環(huán)過程,就是資本周轉?;蛘哒f,把資本循環(huán)作為一個連續(xù)不斷地周期性的運動過程來考察,就是資本周轉。②資本循環(huán)與資本周轉的關系。資本循環(huán)與資本周轉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二者的聯(lián)系是,它們都是資本流通運動的形式,都包含著資本運動的三個階段(購買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二者的區(qū)別是,資本循環(huán)是指產業(yè)資本的一次循環(huán)運動,著重考察資本運動的連續(xù)性,說明剩余價值如何在資本的循環(huán)運動中生產出來,并揭示資本正常循環(huán)所需具備的條件。而資本周轉是連續(xù)不斷的資本循環(huán)過程,著重考察資本運動的速度,揭示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

  4.6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依據是什么?

  答:劃分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依據,是生產資本的不同部分在資本運動中的價值周轉方式不同。①固定資本。固定資本是以機器、設備、廠房、工具等勞動資料形式存在的生產資本。它的價值是按照在使用過程中的磨損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轉移到新產品中去,隨著產品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收回,并經過多次生產過程,其價值才全部周轉回來。按照其價值周轉方式的這種特點,把它稱之為固定資本。②流動資本。流動資本是以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勞動對象,以及勞動力形式存在的資本。用于這些方面的資本價值,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產過程,并隨著商品的銷售,全部周轉回來,按照其價值周轉方式的這種特點,把它稱之為流動資本。

  4.7怎樣考察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

  答:①考察預付資本總周轉速度的方法。預付資本的

分享到: 編輯:環(huán)球網校

資料下載 精選課程 老師直播 真題練習

自學考試資格查詢

自學考試歷年真題下載 更多

自學考試每日一練 打卡日歷

0
累計打卡
0
打卡人數
去打卡

預計用時3分鐘

環(huán)球網校移動課堂APP 直播、聽課。職達未來!

安卓版

下載

iPhone版

下載

返回頂部